加油卡本是方便車主預消費的支付工具,卻被不法分子異化為套票逃稅、洗錢套現的工具。調查發現,一些“卡販子”公然在加油站擺攤設點,或通過線上社群低價兜售加油卡,形成一條龐大的灰色產業鏈。這不禁讓人驚呼:加油卡,何以“跑偏”至此?
加油卡變身“套現卡”,背后是多方利益的驅動。一方面,部分企業或個人通過購買大量加油卡虛開發票,達到逃稅目的;另一方面,“卡販子”以折扣價收購加油卡,再以更高比例套現,從中賺取差價。這些行為不僅導致國家稅收流失,還可能為洗錢等犯罪活動提供便利,擾亂金融秩序,必須嚴懲不貸。
近年來,煉化企業集中地、區域交通樞紐等成為“套票重災區”,且屢禁不止。究其原因,一是違法行為隱蔽性強。大宗加油預付卡使用無需記名、流通便捷,企業可借物流運輸等名義大量購卡,虛構成本避稅,再將油卡交由下游“中介”分銷,實現資金回籠。整個過程票據齊全,但“票貨分離”,且集中購買、分散使用,因此很難查證。
二是全鏈條監管存在漏洞。違法套現治理涉及油企、稅務、公安、商務委等多個責任主體,從偵查、取證到認定的治理全鏈條上存在諸多堵點,難以形成合力。比如,油卡線上購買、全國使用,給監管造成難度;再比如,一些油企“重售卡、輕管卡”,雖然按相關要求加油卡需關聯使用企業、車輛信息,但在執行環節,卻并未嚴格進行“卡—車—人”一致性核驗,導致源頭防控失效,有的油企甚至“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為了“做大”銷售額而包庇犯罪行為。
因此,要斬斷這條灰色產業鏈,需多管齊下。首先,監管部門要“堵后門”。加強發卡、用卡環節的監管,整合稅務、公安、金融、商務等部門數據,利用技術手段追蹤異常交易,嚴厲打擊虛開發票、非法套現等行為。其次,加油站需“把前門”。嚴格落實實名購卡、用卡制度,對大宗購卡進行溯源管理,杜絕“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放任心態。最后,對消費者也要加強宣傳教育,讓其擦亮眼睛,認清非法套現的本質與危害,通過正規渠道加油,切莫為省小錢而淪為違法套現的幫兇。
不讓加油卡淪為非法交易的工具,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唯有如此,才能讓便民工具真正造福于民。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