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開學季,學生消費市場熱度攀升。以游戲、動漫等IP為主題的盲卡,憑借其娛樂和社交屬性,受到青少年追捧。由此帶來的未成年人卡牌成癮、過度消費甚至影響學業和心理健康等現象,引人關注。針對這種情況,應規范盲卡市場,引導青少年樹立理性消費觀。
盲卡受歡迎,與“谷子經濟”催生的新消費熱潮密不可分。“谷子”是英文單詞“goods(商品)”的諧音,泛指由漫畫、動畫、游戲等領域版權作品衍生出來的周邊產品。盲卡糅合了“谷子”IP屬性與盲盒“未知驚喜”的賣點,在新生代消費群體中快速走紅。數據顯示,過去5年,我國集換式卡牌市場規模從28億元增長至263億元。
盲卡熱背后,一方面蘊藏著新生代對優秀動漫、動畫等文化作品的認同,折射出從“實用”到“情緒價值”的消費需求轉變;另一方面,這些精心設計的商業鏈條,精準捕捉青少年心理特點,通過隨機獎勵制造期待感,誘發非理性消費,也需警惕。
客觀來說,盲卡成癮現象與未成年人好奇心強、自制力弱、渴望得到認同等心理特點有關,規范管理、合理引導不夠也是重要原因。市場監管總局印發的《盲盒經營行為規范指引(試行)》規定,盲盒經營者不得向未滿8周歲未成年人銷售盲盒;向8周歲及以上未成年人銷售盲盒商品,應當依法確認已取得相關監護人的同意。但這只是一個規范性指導文件,并未規定相應處罰,實際經營中幾乎沒有落實身份核驗。少數商家更是通過話術誘導消費、模糊概率、虛構稀缺等行為,讓一些青少年“根本停不下來”。這些誘導消費的行為,應得到有效治理。
規范盲卡市場,引導消費回歸理性,需要多管齊下協同發力。經營者不應以珍藏、稀有、限量等名義誘導未成年人沖動消費,并在解決消費爭議方面提供便利。監管部門應完善相應規范,要求生產企業公開卡牌設計規則,強化概率公示、年齡核驗等合規要求,還要加強對網絡平臺和中小學周邊商鋪的監管,進一步凈化消費環境。廣大家長、老師需更好履行監護教育職責,加強關愛陪護和約束規范,以科學理性的方式溝通,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價值觀。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