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資金機制與碳金融能力建設研討班、中拉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能力建設研討班8日上午在北京同期開班。接下來的12天里,來自東南亞、非洲、拉美等地區17個國家30多名應對氣候變化相關領域政府官員、專家和技術人員齊聚一堂,共同探討應對氣候變化與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南南合作路徑與實踐。
由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國際合作司指導,生態環境部對外合作與交流中心主辦,“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承辦的這兩期研討班,旨在推動發展中國家在綠色低碳發展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提升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能力。
圖為研討班開班現場
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副司長陸新明在開班儀式上致辭說,中國一直是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的堅定支持者和務實實踐者。2016年以來,為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提供并動員的項目資金總額超過1770億元人民幣。截至目前,已與40多個發展中國家簽署了54份氣候變化南南合作文件,開展了近百個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項目;累計實施300多期能力建設培訓,為120多個發展中國家提供了1萬余人次的培訓員額。
發展中國家面臨著減貧、發展與應對氣候變化的多重挑戰,在全球氣候變化問題不斷加劇、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的背景下,提升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對發展中國家顯得尤為重要。《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十次締約方大會(COP30)主席國巴西提出了應對氣候變化的五大支柱:減緩、適應、資金、技術、能力建設。陸新明表示,“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大家懷著應對氣候變化、推動綠色發展的共同目標齊聚北京,將圍繞五大支柱開展深入的交流與研討。”
綠色低碳產業發展、氣候投融資是目前國際通行的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政策工具。生態環境部對外合作與交流中心副主任李霞表示,圍繞這些熱點議題開展交流研討,對提升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期待學員們積極分享各自國家的實踐與需求,利用研討班平臺互通有無,推動建立緊密而務實的合作關系。
中拉是攜手共進的命運共同體。來自拉美的研討班學員、巴西城市部國家城市交通秘書處技術顧問克勞迪奧·費雷拉(Claudio Alves Ferreira Junior)表示,巴西致力于促進可持續發展,致力于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積極發展更清潔、污染更少的能源。期待在研討班期間與各國同行交流綠色低碳產業發展路徑,共同開拓國際環境與氣候合作新領域。
小島嶼國家正面臨氣候變化帶來的嚴峻挑戰。斐濟農村和海洋發展與國家災害管理部秘書埃維薩基·拉拉科雷瓦(Evisaki Lalakorewa)表示,希望通過本次研討班,熟悉和掌握應對氣候變化的資金機制與技術工具,為太平洋島國的民生福祉和可持續發展貢獻積極力量。
圖為研討班全體學員合影
開班儀式之后,“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代表就中國生態環保國際合作及推動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的最新進展面向學員開展現場教學。據介紹,已有來自47個國家的180多個中外合作伙伴加入“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聯盟構建了以“一帶一路”綠色創新大會為核心,以綠色發展投融資合作伙伴關系(GIFP)、綠色低碳專家網絡(GLEN)、“一帶一路”生態環保大數據服務平臺為依托,以政策研究和能力建設為支撐的“一機制三平臺兩支撐”的業務架構。此次承辦研討班,則是聯盟支持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能力建設的重要實踐。
圖為研討班在“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開展現場教學
(來源:新華絲路 作者:許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