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的一個清晨,羅湖口岸以北的小巷里,一輛借來的自行車碾過泥濘的路面,車后座的麻袋里捆著成捆的鈔票。騎行者是中國銀行的員工,他要趕在通關人流高峰前,將這些貨幣送到口岸的兌換點——那里擠滿了拎著合同的香港商人,和背著大包小包的旅客。
四十多年后,2025年6月的一個午后,香港居民李女士在尖沙咀的咖啡店輕點手機,通過“跨境支付通”向深圳的女兒轉賬5000元生活費。女兒馬上收到到賬通知,手續費為零。這一秒級轉賬背后,標志著內地與香港快速支付系統已實現互聯互通,今后兩地居民可實時辦理跨境匯款。而這項創新的首單落地,正是由中國銀行完成的。
從單車運鈔到指尖轉賬,中國銀行在深圳的跨境金融發展史,恰似一部微縮的深圳金融開放史。作為深圳特區跨境金融創新的先行者,它始終緊隨改革開放的步伐,憑著探索求新的勇氣,在跨境金融的前沿領域里,走出了一條貼合深圳實際的發展路徑。
破冰年代:“摸著石頭過河”
1978年,早于深圳經濟特區成立,中國銀行深圳辦事處先行分設。中國銀行的第一批拓荒者在僅有的兩層辦公小樓里,從最簡單的“存、貸、匯”業務開始,支持深圳早期經濟的建設與發展。很快,1979年中國銀行深圳辦事處升格為支行,再到1981年升格為中國銀行深圳分行,背后是外匯業務的澎湃需求。
金融服務的破冰,始于一個個“第一”。1981年,中國銀行為深圳中電投資有限公司開出深圳第一張信用證。這張薄薄的單據,打通了深中電進出口業務的資金通道。
一位當年的退休員工回憶,當時中國銀行作為外匯專業銀行,只能經營外匯業務。直到1986年,一項石破天驚的政策傳來:央行批準中國銀行開辦人民幣儲蓄存款業務,打破了“外匯銀行不得經營人民幣”的鐵律。
緊跟深圳特區發展需要,中國銀行又一次探索創新。當時國家規定“個人不得持有外匯”,但深圳居民手里的港幣越積越多——有香港親戚給的,還有外資企業發的外匯工資。“我們發現,很多人把外幣放在餅干盒里,既不安全,也沒法流通。”一位業內人士回憶。
為突破當時個人不得持有外匯的限制,針對當時較多深圳居民持有外匯的實際情況,中國銀行在深圳開辦個人外幣存款業務,將深圳居民手中的外幣集中起來,這些資金通過貸款投向特區建設,變成了工業區的廠房、城市的基礎設施。
老中行人常說,那個年代的創新都是“試出來的”。沒有先例可循,就對照政策找空間;遇到質疑,就用“為特區發展試路”的理由爭取理解。
深港聯動:從“跨境貿易”到“雙城協作”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深港兩地的經濟聯系從“跨境貿易”轉向“雙城協作”,中國銀行的跨境金融創新也進入“深港聯動”的新階段。
這一階段的標志性突破,是2009年的跨境人民幣結算試點。當年7月,中國銀行為中興通訊辦理深圳首筆跨境人民幣貿易結算業務。“此舉可以更好地規避匯率風險,降低財務成本,企業充分享受政策紅利。”一位業內人士解釋。到2010年7月,中國銀行深圳市分行跨境人民幣結算量突破百億元,此后一直保持跨境人民幣結算量市場第一的領先優勢,并于2024年首次突破2萬億大關。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不斷融合發展,中國銀行于2018年發布粵港澳大灣區綜合金融服務方案。深港金融市場的“軟聯通”,在2019年迎來關鍵一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后,中國銀行推出“大灣區開戶易”,香港居民“足不出港”即可開立內地銀行賬戶,至今已服務超30萬港人。
在跨境理財領域,“跨境理財通 2.0”的升級更具突破性。2024年個人投資額度從100萬元提升至300萬元,降低“南向通”準入門檻,北向通產品投資范圍新增存款、R4風險等級公募基金。香港居民陳先生通過跨境理財通北向通購買境內人民幣投資理財產品,他感慨“像逛香港街市一樣方便。”截至 2025年7月,中國銀行深圳市分行“跨境理財通”簽約客戶達3.7萬戶,資金匯劃超170億元,相當于建起一座“財富互通的跨海大橋”。
生態重構:從“單點突破”到“網絡互聯”
在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更多的創新試點在這片土地上發生。“科匯通”的誕生就源于一次“政策破冰”。深圳市福田區河套深港科技創新轉化醫學研究院(以下簡稱“醫學研究院”)成為享受首個“科匯通”試點紅利的單位。醫學研究院是起步于香港的科研機構。“之前,境外匯入科研資金無據可依,科研機構的開辦運營面臨現實困難。”該研究院執行院長王雪萊表示,“科匯通”為跨境調撥科研資金提供了有效途徑,讓科研機構能在銀行一站式辦理各項外匯業務,與工商企業享受同等便利,為技術研發、產業化提供有力支撐。如今,“科匯通”已從河套推廣到全國16個地區,成為支持科研國際化的重要工具。
不僅如此,中國銀行正構建一個更龐大的“跨境金融生態”,依托“一點接入全球響應”機制,持續加大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創新力度,助力華為、比亞迪、騰訊等多家深圳本土企業成長為跨國公司,以金融力量全力支持“引進來”“走出去”。
賽維時代是一家本土出口跨境電商企業,隨著國際業務量如潮水般攀升,正面臨著資金跨境結算效率與運營質效的嚴峻挑戰。中國銀行深圳市分行敏銳洞察到這一行業痛點,通過對接深圳市跨境電商陽光化公共服務平臺,搭建了一條高效的線上收結匯通道。賽維時代單筆收結匯耗時從過去的2天壓縮至2分鐘,資金到賬效率提升了50%,這一顯著變化讓企業資金流轉如魚得水。
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目前,中國銀行深圳市分行服務的跨境客戶數已突破5萬家,在國際貿易結算、跨境人民幣結算和結售匯業務量方面持續領跑,穩坐深圳市場頭把交椅。
依托集團全球化網絡優勢,中國銀行深圳市分行還是深圳全球招商大會的“老朋友”,堅持為市區兩級政府的招商引資工作牽線搭橋——無論是跨境項目推介,還是政企間的需求撮合,都能看到其積極奔走的身影,成為連接全球資源與深圳機遇的重要紐帶。值得關注的是,中國銀行已連續四年以“牽頭聯席全球協調人”身份,助力深圳市人民政府成功發行離岸人民幣地方政府債券。這一系列舉措,為深圳建設富有活力、具備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持續注入強勁的金融動力。
持續書寫的開放答卷
這些金融創新的背后,是嗷嗷待哺的實體經濟發展需求,也是更宏大的時代背景鏡像——中國已成為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伙伴,深圳的外貿出口額連續32年居內地城市首位,企業“走出去”的腳步從東南亞延伸到拉美、非洲。跨境金融的創新背后,早已不是“要不要開放”的選擇題,而是“如何更好開放”的必答題。
如今,站在深圳特區成立45周年的節點上,中國銀行的跨境金融創新仍在繼續:首單落地多項“金融支持前海30條”創新業務,促進跨境結算和投融資便利化;在河套率先實現“科匯通”業務,科研機構開辦資金無礙到賬。當深圳智造的產品飛往全球各地,當非洲的咖啡豆通過跨境電商平臺走進中國家庭,中國銀行書寫的不僅是一家銀行的創新史,更是中國金融開放的時代答卷——在這片敢為人先的土地上,向著更高質量的開放探索。
來源:金融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