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吉林省長春市兩處地標性景觀經過提升改造后對大眾開放,贏得廣泛稱贊。一是該市中心區域的一處交通環島——人民廣場在經歷22年封閉管理后,如今改造修繕后對市民和游客開放;二是“中國歷史文化名街”長春新民大街及沿線院落經保護提升,在設施、業態、空間等方面更加便民親民,成為城市文旅新地標。
這兩處地標性景觀的改造思路,有一個共同點——以人為本。人民廣場放棄多年封閉管理的“一關了之”思維,通過建設地下通道破解了人車矛盾,使這個擁有近百年歷史的環島成為集歷史、文化、休閑于一體的城市公共空間。長春新民大街兩側經過拆墻開放,釋放出大量綠地服務公眾,并增設了飲品店、書店、美術館等文化體驗空間,長椅旁的太陽能裝置還可提供手機充電服務。這些做法緊扣時代節拍,圍繞人們的所思所盼及時作出回應,對其他地方也具有一定借鑒意義。
近日舉行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強調,城市工作要深刻把握、主動適應形勢變化,轉變城市發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為本,提出“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這為各地進一步做好城市工作指明了方向。從更加注重以人為本、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的高度審視,城市的地標性歷史設施理應被進一步保護好、利用好。
這是守住市民集體記憶的需要。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發展史,生活在其中的市民既是見證者,又是建設者。作為城市發展史的濃縮,地標性歷史設施承載著人們對城市發展歷程的集體記憶,既不可再生也不可替代。只有懷著對歷史和人民的敬畏之心,加強相關設施等文物的保護和價值挖掘闡釋,才能更好地守護廣大市民的集體記憶。
這是滿足市民美好期待的需要。隨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群眾對精神文化層面的消費訴求越來越高,地標性歷史設施等場所在滿足這種訴求上可發揮重要作用。在加大保護力度的同時,還應與時俱進更新管理服務理念,充分運用先進技術手段,讓這些設施等文物真正“活”起來,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這是展現自信激勵奮進的需要。各城市擁有不同的發展經歷,無論是榮光還是低谷,都是這座城市歷史的一部分。在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的征程上,應多一份自信與從容,奮力開創更加美好的未來。從這個意義上講,城市的地標性歷史設施需要被保護好、利用好,使之成為全面展現歷史文化風貌、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進而激發奮進力量、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原動力。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順應城市工作新形勢、改革發展新要求、人民群眾新期待,各地推進現代化人民城市建設,應更加注重以人為本,從便民、親民、為民的角度多謀劃、善作為,使人民群眾更加充分地享受城市發展成果。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