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以來登陸A股的57家公司中,逾九成公司屬于戰略性新興產業;超3500家公司已實施分紅;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運營規模較上季度增長0.15萬億元……這組數據傳遞出資產端與資金端協同發力,進一步活躍資本市場的鮮明信號。
證監會2025年年中工作會議明確,深化改革激發多層次市場活力,從資產端、資金端進一步固本培元。市場人士認為,資產端應激活向“新”力,資金端要吸引“活水”來;雙端共同發力,方能助力資本市場釋放“活”的潛能。
資產端:激活向“新”力
當下,服務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已成為資本市場資產端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
在新股發行方面,截至7月28日,今年以來已有57家公司登陸A股,其中,逾九成公司涉及戰略性新興產業,來自信息技術、新材料、醫療等領域的企業居多;從上市板塊看,有8家公司登陸科創板、22家登陸創業板,6家登陸北交所,合計占比超六成;從個案看,禾元生物IPO注冊生效,成為第五套上市標準重啟的首批受益者……金融“活水”在進一步向硬科技領域聚集。
德勤中國資本市場服務部A股上市業務全國主管合伙人黃天義說,政策面對科技及創新行業的支持將推動新質生產力相關企業到資本市場融資,這將成為下半年A股市場的亮點。
在并購重組方面,今年以來,硬科技領域并購重組代表性案例不斷涌現。“并購重組作為產業鏈補鏈的關鍵,直接關乎創新產業發展機遇的把握和產業升級的進程。”東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蘆哲表示,并購重組政策支持上市公司圍繞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布局,有助于引導更多資源要素向新質生產力領域集聚。
多位專家表示,隨著科創板改革“1+6”政策措施落地落實、創業板第三套標準持續應用,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深入實施,科技初創企業有望迎來更加多元化的融資支持,助力其激活向“新”力。
資金端:吸引“活水”來
在資產端改革的同時,資金端也不容忽視。更大力度培育壯大長期資本、耐心資本,促進暢通私募股權創投基金“募投管退”循環,支持金融資產投資公司(AIC)開展直接股權投資試點等舉措將促進更多中長期資金流向新質生產力領域。
從募資來看,設立引導基金支持科技創新的步伐不斷加快,創投市場有望“走活全局”。市場人士關注到,今年以來多地因地制宜設立引導基金聚“活水”,助力創業投資機構發揮支持科技創新生力軍作用。
從投資來看,支持AIC直接股權投資試點等舉措落地,有望激發創投新活力。
“長遠來看,AIC有望成為耐心資本的載體。”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建議,AIC需建立“長周期考核+容錯機制”,鼓勵投資硬科技早期項目;打造“產業+金融”復合型團隊,借助AI技術提升估值與風控水平;引入險資、養老金,并打通私募股權二級市場基金(S基金)等退出渠道。對于全國性股份制銀行等,需強化差異化定位。
從退出來看,支持S基金發展等更多政策效果有望進一步發揮。
“多元化退出渠道正逐步從規劃走向實踐。”LP投顧創始人國立波介紹,今年以來,多地成立S基金和并購基金。這些舉措不僅優化了私募股權投資的退出機制,也將為激發創新活力、培育新質生產力提供更大動力。
雙端協同活躍資本市場
深化資本市場資產端、資金端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雙端協同發力、久久為功。
促進資產端、資金端平衡,是活躍資本市場的前提。對此,監管部門始終嚴把發行上市入口關,健全一二級市場協調發展及逆周期調節機制,全力維護市場平穩運行,并深化資金端改革,大力吸引中長期資金入市。以科創成長層為例,業內人士表示,相關部門將繼續嚴把發行上市入口關。
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是推動活躍資本市場的重要舉措。從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到公募基金改革、從《關于資本市場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實施意見》落地到科創板“1+6”政策措施發布、從抓好“并購六條”到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落實落地……這些舉措皆是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的重要抓手。
除上述舉措外,在啟錸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潘向東看來,加大多層次債券市場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也是活躍資本市場的重要一環。可考慮建立普惠金融服務評價體系,引導券商、創投機構將資源向新質生產力領域傾斜;地方政府可配套稅收優惠、風險補償基金等政策,降低企業融資成本。
此外,優化資本市場生態是活躍資本市場的重要保障。“可考慮進一步強化司法與行政協同,嚴防利益輸送和‘渾水摸魚’,更好發揮公司治理內生約束作用。”深圳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呂成龍說。
(來源:中國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