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市場機遇、財稅支持與優質服務保障結合起來,進一步增強對外資的吸引力。“看多”“看漲”中國市場,仍是國際社會廣泛共識。
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商務部近日聯合發布《關于境外投資者以分配利潤直接投資稅收抵免政策的公告》。按照公告,境外投資者以中國境內居民企業分配的利潤,在2025年1月1日至2028年12月31日期間用于境內直接投資符合條件的,可按照投資額的10%抵免境外投資者當年的應納稅額,當年不足抵免的準予向以后結轉。這一政策有助于減輕境外投資者持續投資境內相關企業的稅費負擔,有助于多渠道培養“耐心資本”“長期資本”,更好促進外資企業在我國發展。
數據顯示,多年來,外資企業貢獻了我國1/3的進出口、1/4的工業增加值、1/7的稅收,創造了3000多萬個就業崗位;2013年至2023年,規模以上外資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增長86.4%,有效發明專利數增長336%。近年來,面對復雜嚴峻的國際環境,我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有所下降,但通過持續優化稅收營商環境,可以發揮穩外資的積極作用,有利于塑造“投資中國”品牌。
我國持續出臺一系列面向外資的稅收優惠政策,加大引資穩資力度。相較以往政策,此次“留利再投”的公告與稅收抵免直接掛鉤,同時對投資領域和持有期限作出適當限定。此舉直接降低了企業成本,更好地激勵外資再投資力度,還可能吸引更多高質量外資,以支持產業結構升級。數據顯示,僅2024年享受遞延納稅政策的外商在華再投資金額就達到1622.8億元,同比增長15%。此次政策出臺后,有望進一步增強對外資吸引力,促進其在華投資。
這一稅收抵免政策只是穩外資政策中的一項。實際上,長期以來我國一直堅持以政策支持為外資提供更優質的營商環境、更廣闊的市場機遇。2024年1月份,國家稅務總局發布新版《穩外貿穩外資稅收政策指引》,僅鼓勵外商投資的稅收政策就達到32項。我國還深度參與國際稅收治理,積極加強多邊稅收合作平臺建設,不斷營造良好的國際稅收環境。今年2月份,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商務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制定的《2025年穩外資行動方案》,從穩存量、提質量、優環境、增預期等方面,再次釋放了我國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的積極信號,有效提振外商投資信心。例如,海南省推出“稅路通·跨海行”跨境稅費服務品牌,有力促進引資,近年利用外資額超過過去30年之和,正成為吸引外資的一片熱土。
在世界經濟復蘇動能不足、不確定性增多背景下,全球投資格局加速重構,我國利用外資同樣面臨嚴峻挑戰。近年來,全球范圍外商直接投資規模持續走低,我國實際使用外資規模也在一定程度上呈現高位回調趨勢。受多種因素影響,外企在華整體盈利水平雖然較為可觀,但近年來利潤增速出現下滑。下一步,要切實把市場機遇、財稅支持與優質服務保障結合起來,進一步增強對外資的吸引力。“看多”“看漲”中國市場,仍是國際社會廣泛共識。
在持續優化稅收營商環境基礎上,既要有硬舉措,又應有軟服務,讓更多外資“愿意來、留得住、發展好”。著力落實系列稅費優惠政策,以硬舉措為外資帶去“真金白銀”支持,助力外資開拓新市場、培育新動能。繼續以稅收大數據分析、溝通調研為引擎,聚焦外資企業急難愁盼事項,落實好現有優惠政策,并根據形勢及時儲備、出臺新政策。加強軟服務、精準對接外資需求、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讓企業在全生命周期享受到高效便捷的服務。要進一步及時回應企業訴求,確保政策送上門、政策找準人,實現政策紅利精準落袋。
還要持續加強數字賦能、部門協同,推進關聯事項集成辦、政策服務免申辦等,進一步創新服務舉措,持續優化稅收營商環境。推動稅務部門與商務、海關等部門數據共享和統籌協調,整合、提升和創新服務。例如,江蘇省稅務部門推出“網上辦”“預約辦”“容缺辦”等舉措,優化退稅流程、提高退稅效率,提升了外企滿意度。各地也可針對外資企業因地制宜創新區域稅費服務品牌,積極融入地方發展大局,主動為高質量引資注入強勁動能。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