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款產自浙江義烏的太陽能風扇帽在海外市場引發搶購,訂單量突破50萬頂,且供不應求。這頂看似普通的帽子,巧妙集成了柔性薄膜太陽能電池、微型風扇和智能傳感器,在烈日下自動送風,成為備受追捧的“清涼神器”。這款產品的意外走紅,不僅是“降溫經濟”的破圈,更生動詮釋了“創新經濟”的豐富內涵,為我們理解創新、應對當前經濟挑戰提供了深刻啟示。
高溫催生了防暑降溫需求,而這款風扇帽的成功,正是敏銳捕捉并創新滿足了這一需求。細究起來,它并沒有什么尖端科技,而是將相對成熟的柔性太陽能電池板、微型風扇和傳感技術進行了巧妙的“新組合”,應用于帽子之上。這種“日用科技化”路徑,讓傳統防暑用品煥發新生。
放眼當前市場,“降溫經濟”的創新圖譜日益豐富:智能穿戴空調、石墨烯降溫貼、降溫冰涼圈、便攜迷你風扇等層出不窮。這些產品將現代科技、新材料與新設計融入傳統日用品,通過功能升級或體驗優化,精準解決消費者的夏日痛點。這也印證了一個經濟學基本觀點:創新并非只存在于高精尖領域,任何能有效組合要素、滿足需求、提升福祉的改進,都是創新的體現。“降溫經濟”的蓬勃,正是“創新經濟”在民生領域接地氣的實踐。
“降溫經濟”的走紅啟示我們,創新未必總是“高大上”,能夠解決現實問題、填補市場空白的“小而美”創新,同樣生命力強大、前景廣闊。創新的本質在于打破常規、提升效率或創造新價值。只要能敏銳洞察未被滿足的日常需求,如酷暑中尋求便捷清涼,并運用技術、設計或模式創新去有效解決,無論技術復雜度高低,都值得肯定。義烏風扇帽的走俏證明,貼近生活、解決實際痛點的創新,同樣能贏得消費者青睞,開辟一片藍海。
“降溫經濟”展現出的活力,對當前部分身處困境的行業企業亦有啟發。時下,一些行業飽受需求疲軟、產能過剩困擾,企業深陷同質化競爭泥潭。為爭奪有限存量市場,不惜大打價格戰,甚至犧牲質量、罔顧法規,陷入“內卷式”惡性循環。這種“卷價格”“卷成本”“卷下限”的短視行為,嚴重損害消費者權益和行業根基。前不久,市場監管部門曝光多個“內卷式”違法案例,就是一種警示。
反觀“降溫經濟”的成功,清晰指出破局之途:破解“內卷”困局,關鍵在于堅定不移走創新驅動之路。企業真正的競爭力和長遠之道,在于“創新立標桿”,而非“賠本賺吆喝”。與其在紅海中廝殺,不如聚焦尚未被充分滿足的百姓冷暖需求,通過創新開辟新增長點。這要求企業敏銳捕捉市場需求、民生痛點,同時結合自身優勢,探索應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推出能夠切實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產品和服務。
“降溫經濟”的走紅證明,創新無處不在,活力蘊藏于真實需求之中。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更多企業擺脫“內卷”焦慮,堅持走創新驅動之路。既要仰望星空追求前沿突破,更要腳踏實地深耕民生需求。唯此,才能在競爭中立于不敗,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源源不斷、“接地氣”又“有活力”的創新動能。
來源:光明網 作者:光明網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