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家銀行召開了半年工作會議,總結上半年經營成果,布置下半年重點工作。
在息差持續收窄,經營壓力加大的背景下,各家銀行下半年將繼續增收節支、創新挖潛,在風險管控、數字化轉型、服務實體經濟等方面持續發力。同時,不少銀行還將推動內部戰略改革,通過優化資產負債結構、提升中間業務收入占比、強化科技賦能等措施,穩定經營質效。
優化業務結構 提升經營效能
當前銀行業經營壓力仍然較大,業務結構調整是一個重要課題。業內普遍認為,在貨幣政策適度寬松的背景下,市場流動性相對充裕,銀行資金成本剛性下降空間有限,而資產端收益率仍有下行壓力,息差收窄趨勢短期內難以扭轉。
“優化資產負債結構是銀行應對息差收窄的必然選擇。”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首席專家曾剛表示,銀行應加大對高收益、低風險資產的配置力度,積極發展輕資本業務,提升中間業務收入占比。同時,深化零售轉型,挖掘財富管理、消費金融等業務潛力,構建多元化收入來源,減少對傳統存貸利差的依賴。
低利率環境倒逼銀行進行業務轉型。例如,平安銀行表示,上半年持續深化零售信貸改革,啟動對公戰略改革,以提升風險調整后收益率為目標,明確經營文化、市場定位、客群結構和分客群經營的四大變革,各項改革措施穩步推進。下半年將進一步完善總行經營賦能和追蹤體系,敏捷支持一線作戰,提升分行經營質效。
中小銀行則更注重業務定位,深化支農支小。江西農商聯合銀行表示,將一體推進行業、產品、流程、科技、風控融合,體系化提升信貸內生動力和核心競爭力,并優化營銷組織,增強穩客與拓客能力,加強客戶精細化管理。
嚴把資產質量 筑牢風險防線
隨著經濟結構調整深化,銀行業風險管控進入精細化階段。曾剛表示,上半年,多家銀行通過創新風控手段、強化合規管理,在不良貸款防控方面取得積極成效。但在經濟結構調整過程中,仍應關注部分傳統行業和區域性風險,銀行須在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與風險防控之間尋求平衡。
為此,多家銀行將風險防控列為下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各家銀行正通過科技賦能、流程優化、合規強化等舉措,構建更加完善的風險管理體系,為高質量發展筑牢安全底線。例如,海南農商銀行明確“嚴控風險強質量”的工作方針,將風險壓降作為首要任務,通過強化資產質量管理、加大不良清收等舉措,為高質量發展夯基固本。
標普信評金融機構評級部總經理欒小琛分析稱,個人金融業務的資產質量持續承壓,由于小微企業和零售客戶對宏觀環境變化更為敏感,抗風險能力較弱,小微企業和零售貸款資產質量下行的壓力將是銀行業面臨的最主要挑戰之一。
防范金融業務風險外溢也成為銀行關注的重點領域。例如,平安銀行表示,將進一步增強風險意識和合規意識,加大對重點領域的排查和整改,重點加強對金融創新產品風險的評估與防控。通過加強合規文化建設,杜絕“擦邊球”“博眼球”等不規范行為,降低法律和聲譽風險,確保銀行穩健發展。
“將風險防控置于首位是明智之舉。”一位銀行業研究人士表示,面對復雜多變的環境,銀行應進一步完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加強前瞻性風險識別和預警,優化風險定價機制。特別是重點關注房地產、地方政府債務、產能過剩行業等重點領域風險,通過精準施策、分類處置,確保風險可控。
科技賦能 深化數字化轉型
金融科技仍是銀行業競爭的關鍵賽道。展望下半年,多家銀行將科技賦能作為戰略轉型的關鍵突破口,從技術應用向業務深度融合轉變,著力打造智能化、數字化的金融服務新生態。
數字化轉型正成為銀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一位銀行業分析師表示,銀行應加大科技投入,優化人員結構,提升人員素質,推進業務流程數字化改造,構建智能化風控和運營體系,提升運營效率和客戶體驗。特別是積極擁抱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打造數字化核心競爭力。
當前,人工智能正在和銀行業深度融合。浦發銀行表示,將繼續深化“數智化”戰略執行,持續打造商業銀行開展“人工智能+”行動的標桿樣本,在深化價值、共生共榮中,攜手各方共同構建有溫度、有精度、有厚度的金融新業態。
金融科技的運用應當更加注重實際效果和效率提升。農業銀行提出,要推動智慧銀行項目加快實施,強化科技為基層減負賦能。以客戶滿意、員工滿意為目標,持續梳理優化制度和業務流程。
曾剛表示,下半年,雖然面臨諸多挑戰,但銀行業基本面依然穩固。通過持續深化改革創新,加強風險管控,優化業務結構,推進數字化轉型,銀行業有望在挑戰中把握機遇,實現穩健可持續發展。各家銀行要立足自身稟賦,找準發展定位,走出特色化、差異化發展道路,在服務實體經濟的同時實現自身價值。
來源:上海證券報 徐瀟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