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日照市推出智慧化“無感”監管,全力優化營商環境;上海市閔行區將通過數字人宣講政策以及文旅商體展融合推介形式,打出優化營商環境新招;青島市即墨區出臺2025年營商環境優化提升若干措施,旨在進一步提升經營主體和群眾獲得感……近日,各地區各部門高度重視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多角度持續深入開展營商環境法治化建設,推動完善營商環境法律體系。
良好營商環境是企業發展的優質土壤。近年來,我國營商環境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法治化建設成果十分突出,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黨中央以深化“放管服”改革為主線,公平競爭審查制度精準實施,知識產權保護不斷加強,經營主體活力和社會創造力充分釋放。通過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推動“證照分離”“一網通辦”等改革落地,制度性交易成本顯著降低。《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法》《優化營商環境條例》等法律法規相繼出臺,實實在在為廣大經營主體松綁減負,建設寬松便捷、公平有序的發展環境。
營商環境的優化,在各地實踐中獲得充分佐證。例如,甘肅省加快推進營商環境領域立法,出臺《甘肅省優化營商環境條例》《甘肅省公共資源交易管理辦法》等法規,以高質量立法護航高質量發展,明確了經營主體權利和義務,規范了市場秩序,讓企業在良好環境中安心經營、放心投資、專心創業。又如,貴州省法院系統開展“貴在執行·優化營商環境”專項執行行動,通過深入推進交叉執行工作、創新執行案件聽證機制等舉措,加大涉企案件執行力度,持續為優化營商環境提供優質法治服務和保障。
從營造公平公正市場環境方面看,法治化作為維護公平競爭的重要手段,發揮出來的作用顯而易見。例如,多地通過信息技術手段遏制涉企行政執法檢查突出問題,切實減輕了企業負擔,讓各類經營主體能夠在公平規則下開展競爭。從保護企業合法權益來看,多地開展的專項行動讓企業合法權益得到有效保護,使其在面對不法侵害時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法律援助,大大增強了企業安全感。從提升政務服務水平的層面而言,依法行政有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服務質量,從而更好地引導企業依法經營、誠信經營。未來,要充分依靠法治化建設為營商環境提供穩定制度保障,加強立法、執法、司法等部門溝通協作,確保各環節無縫銜接。
完善優化法律法規。完備的法律法規是營商環境的基石,要注重結合實際,加快完善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方面的保障措施。例如,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出臺《市場監管部門優化營商環境重點舉措(2024年版)》,著眼健全市場監管法律法規制度體系,為各類經營主體合規經營提供制度保障。上海等地不久前也印發相關通知,選取企業需求迫切的事項進行攻堅突破,及時修訂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確保其科學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提升服務水平。營造公平公正市場環境,公正規范的執法是關鍵環節。要注重推出細化執法標準等手段,壓縮自由裁量空間,減少執法隨意性。例如,堅決杜絕“一刀切”運動式執法以及多頭執法、過度執法等現象。一些地方推出首違不罰、輕微免罰、減輕處罰清單,依法細化不予處罰、減輕處罰事項等,既體現了執法的溫度,又維護了法律權威,讓企業在公平公正市場環境下參與競爭。推動企業信用信息公開化,通過信用監管引導企業誠信經營。充分發揮消費在經濟增長中的基礎性作用,推動法治化營商環境不斷優化升級。
持續優化政務服務流程,推動從“管理型行政”向“服務型行政”轉變。比如,某地的人民法院成立勞動爭議糾紛多元化調解工作室,推動“法院+工會+N”勞動爭議調解模式,積極幫助溝通調解以解民憂,既節約司法資源,又從源頭上化解矛盾糾紛。還應建立健全涉企服務協調機制,及時解決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不斷構建親清政商關系,以優質服務和良好作風增強企業獲得感和滿意度,讓各類經營主體在良好營商環境中蓬勃發展。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