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在社交平臺搜索“陪診師”一詞,聲稱月入1萬元到10萬元的比比皆是,相關培訓機構的宣傳也往往與“高收入”掛鉤。然而,據考取陪診師技能證書的市民反映,興沖沖地報名、考證數月后,竟沒有接到過一筆訂單。他們很困惑:到底是市場需求沒那么大,還是獲取訂單的渠道沒有打通?現實的落差讓他們冷靜下來重新審視陪診師培訓市場。
從社會需求看,陪診服務的確站在行業高速發展的風口上。我國老齡化程度加深,獨居老人、異地就醫群體對醫療陪同服務的需求客觀存在。部分機構正是瞄準這一“藍?!?,大肆渲染“月入過萬”“訂單飽和”等前景,吸引學員繳費培訓。但現實是,許多學員投入千元培訓費后,結果接不到一單生意,投入的本錢不知到何時能賺回。
這種現象的背后,隱藏著部分培訓機構過于強烈的功利心。機構以“高收入”“穩接單”為噱頭招生,刻意模糊證書的效力,比如某機構頒發的證書僅蓋有地方協會和培訓學校公章,無法在國家人社部平臺查詢,本質是結業證明而非職業資質。此外,一些培訓課程被指過于基礎,實操課淪為參觀課,教材僅是A4紙打印資料。
此外,部分學員的急功近利心態,也讓他們產生了心理落差。很多學員沖著高收入報名參與培訓,夢想“考證即上崗”“培訓即賺錢”,卻忽視了任何職業都需要積累與沉淀。陪診服務屬于醫療輔助行業,需要掌握基礎醫療知識、熟悉醫院流程、具備應急處理能力,更需要耐心與責任心。若僅將目光鎖定在快速變現上,既無法提升服務能力,也難以獲得用戶信任,最終陷入“越想賺錢越難接單”的困境。
破解這一困局,需要機構和個人摒棄功利思維。培訓機構應嚴格按職業標準設置課程,重點培養急救技能、疾病護理等實用能力,而非單純追求通過率。學員更需要調整心態,認識到陪診師是服務者而非“賺錢工具”,愿意從基礎工作做起,逐步積累口碑。此外,行業規范也亟待完善,比如應建立全國統一的陪診師職業認證體系,取締地方機構隨意發證等。
陪診師職業的特殊性,決定了其必須接地氣。患者選擇陪診服務,主要是想緩解就醫時的無助感。那些主動服務患者、耐心解釋醫囑的陪診師,往往能通過口碑獲得穩定客源。
由此看來,無論是培訓機構還是個人,都需要放下“賺快錢”的浮躁心態,扎扎實實提升陪診服務水平,如此才能逐漸贏得市場的青睞,最終讓陪診師真正成為市場爭搶的“香餑餑”。
來源:光明網 作者:唐傳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