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監管總局統計的機構類型中,以網點數量最多的“商業銀行”分類為例,今年1月1日至6月30日,全國共有2677家商業銀行網點退出,范圍覆蓋國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農商行和外資銀行。
業內專家表示,銀行線下網點的加速退出,反映出銀行傳統依靠物理網點進行業務拓展和客戶服務的模式正逐步讓位于數字化、智能化的新型銀行服務模式。通過關閉低效、重復或冗余的線下網點,銀行能夠將有限資源集中投入到更具戰略價值的業務領域和創新項目中,從而提高整體經營效率。
6月初的一天,小劉收到了一條來自家附近銀行網點的短信通知。
“信息提醒,那家網點將于兩日后關閉。之后再去銀行,我就要跑到更遠的地方了。”小劉說,選擇家門口那家銀行網點辦理業務,除了距離因素,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那家網點日常人流量較少,不需要排隊。
而客流稀少可能正是那家銀行網點關閉的原因之一。
今年上半年,銀行網點加速退出。在金融監管總局統計的機構類型中,以網點數量最多的“商業銀行”分類為例,今年以來截至6月30日,全國共有2677家商業銀行網點退出,范圍覆蓋國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農商行和外資銀行。
此外,2024年,共有2533家商業銀行網點退出,也就是說,僅今年上半年,商業銀行網點退出數量便已超2024年總和。
多位受訪業內人士認為,商業銀行關停線下網點,主要考量因素是低效、密集。伴隨數字化轉型深入推進,如何平衡好線上線下金融服務供給,是時代出給每一家商業銀行的共同考題。
線下網點加速退出帶來業態變革
業內專家表示,銀行線下網點的加速退出,反映出銀行業態的深刻變革。“這意味著銀行業務模式和服務方式正在發生根本性變革。”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首席專家、主任曾剛表示,依靠物理網點進行業務拓展和客戶服務的傳統模式正逐步讓位于數字化、智能化的新型銀行服務模式,“這不僅僅是簡單的渠道變更,而是銀行業整體生態的重構。”
隨著移動支付業務的推廣普及,銀行線下網點的功能和服務在一定程度上被手機銀行等線上服務渠道所替代。在客戶需要去網點辦理業務不斷減少的情況下,日常維持一家銀行網點正常運轉的較高成本成為各家銀行選擇裁撤冗余網點的主要原因。
建設銀行在其2024年年度報告中提到,在過去一年中,該行加大了城區低效、密集網點撤并遷址力度。郵儲銀行同樣在該行2024年年度報告中提到,去年重點對分布密集且發展潛力受限的網點實施遷撤。
“網點的減少反映了銀行對資源配置的戰略性調整。通過關閉低效、重復或冗余的線下網點,銀行能夠將有限的資源集中投入到更具戰略價值的業務領域和創新項目中,如數字化轉型、智能化服務等,從而提高整體經營效率。”曾剛說。
商業銀行對線下網點布局思路的變化將帶來行業競爭格局的變化。
在曾剛看來,線下網點的減少也意味著銀行間競爭的方式和焦點正在發生變化。“競爭重點從網點數量、覆蓋范圍等物理指標,轉向客戶體驗、服務質量、技術創新等軟實力因素,這促使銀行更加注重核心競爭力的培育和差異化戰略的實施。”曾剛認為。
網點撤并重組向更高效服務轉變
“目前,數字金融發展迅速,有網絡覆蓋的地方就可以有效提供金融服務,并且可以隨時獲得金融服務,客戶可以通過線上渠道獲得安全便捷的金融服務,也具有較好的服務體驗。”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表示,在這種情況下,銀行線下網點渠道成本高的問題更加凸顯,不僅是銀行提供金融服務的成本高,客戶獲得金融服務的成本也高,在不影響客戶金融服務時,銀行會選擇退出線下網點。
在業內人士看來,隨著銀行客戶消費、獲取金融服務習慣的改變,銀行網點開始出現人流量下降,進而發展為網點的裁撤是正常現象。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我國銀行業市場正在收縮。相反,這對銀行的服務提出了更高要求。
工商銀行在其2024年年度報告中透露,正在全面推進網點運營改革,以適應發展需要。
“一方面,重構柜面系統,有序開展新平臺、新模式、新流程對客服務,賦能網點運營服務提升,聚焦網點對公開戶等高頻痛難點業務,加速場景化流程重構。”工商銀行表示,另一方面,全面建設客戶全旅程服務,推廣網點預約服務體系,提升到店客戶識別引導能力,促進網點由傳統“等、候、迎”模式向主動服務轉變。
可見,數字技術在豐富銀行線上業務辦理種類的同時,也在對線下網點進行革新。以大數據和金融科技為支撐,商業銀行線下網點正在不斷提升為客戶提供綜合金融服務的能力。
做好線上和線下服務渠道協同
然而,線下網點的加速退出并不意味著銀行網點可以完全被替代。業內人士表示,銀行的發展同樣需要注重特殊人群需求,真正實現普惠金融。
“在推進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銀行不應忽視老年人、殘障人士等特殊群體的金融服務需求。”曾剛表示,必要的線下服務渠道需要保留,銀行業金融機構應提供適老化、無障礙金融服務,真正實現普惠金融。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金融監管總局就銀行網點撤并現象進行表態。
針對公眾擔心因銀行網點退出所帶來的金融服務空白,特別是縣域金融服務空白等問題,金融監管總局表示,將指導銀行機構保障縣域物理網點供給,統籌考慮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既要避免重復建設、過度競爭,也要避免網點撤并所帶來的金融空白、金融排斥等問題。
渠道和成本,銀行應該如何平衡?
“對商業銀行而言,線上和線下渠道具有相互替代的作用,也有相互補充的作用。”婁飛鵬建議,簡單標準化的金融服務可以通過線上渠道提供,方便客戶獲取,也有助于降低銀行運營成本;結構較復雜或者高端客戶的金融服務可以通過線下渠道提供,從而為客戶提供更加富有溫度的服務。
曾剛提出,未來的銀行網點應從單純的業務辦理場所轉變為綜合服務中心。“重點提供咨詢、理財規劃、企業金融服務等高附加值業務。通過智能設備處理標準化交易,將人力資源集中于復雜業務處理和關系維護。”曾剛表示。
與此同時,商業銀行需要積極構建“線上+線下+遠程”的一體化金融服務體系,實現渠道間的無縫銜接和信息共享。
來源:金融時報 左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