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是新時代提升我國國際影響力、塑造良好國家形象的戰略舉措。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國際輿論格局深刻調整,但西方中心主義的敘事仍占主導地位,我國發展成就和價值理念在國際傳播中存在被誤讀、曲解甚至刻意抹黑的現象。從“中國制造”被貼上“低質廉價”標簽,到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被歪曲為“地緣政治工具”,再到中國企業海外投資被無端污蔑,背后都折射出我國國際話語體系建設與綜合國力提升之間的落差。
構建具有中國特色、國際認同的現代話語體系,已成為維護國家利益、爭取國際社會理解與支持的緊迫任務。中國企業既是“走出去”的經營主體,也是國家形象的“活名片”。它們在開拓海外市場的同時,客觀上承擔著傳遞中國聲音、塑造中國形象的功能。特別是在跨國經營中,中國企業通過與當地政府、民眾、媒體的直接互動,能以更具親和力的方式講述中國故事、消解誤解偏見、增進情感共鳴。因此,需進一步促進企業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將商業實踐與國際傳播有機結合,使中國企業成為構建中國敘事體系、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的重要力量。
一個國家的國際話語權,從來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深植于國家的“硬實力”基礎,又反作用于國家發展的外部環境。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資吸收國,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保持在30%左右;在脫貧攻堅領域,實現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在生態文明建設領域,與2012年相比,2023年我國單位GDP能耗下降26.8%……一系列成就奠定了我國國際話語權提升的物質基礎。但同時還要看到,國際輿論格局仍呈現為“西強我弱”的態勢。有研究顯示,西方媒體掌握著全球70%以上的新聞信息傳播流量,其塑造的“中國敘事”往往帶有意識形態偏見。這導致我國在國際輿論場上常處于被動地位。因此,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不僅是打破西方國家話語壟斷、維護我國國家形象的需要,而且是讓國際社會客觀認識中國、理解中國發展道路、推動全球治理朝著更加公正合理方向發展的必然選擇。
隨著“走出去”步伐持續加快,中國企業“走出去”的規模和質量實現雙提升。商務部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全行業對外直接投資11592.7億元,同比增長11.3%。截至2023年底,我國境內投資者共在全球189個國家和地區設立境外企業4.8萬家。我國企業“走出去”已從初期的資源獲取、市場拓展,發展到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成為推動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力量。從國際經驗看,跨國企業往往是國家形象的“活名片”和文化傳播的“隱形橋梁”。德國的西門子、奔馳等企業,憑借百年傳承的工匠精神和對技術細節的不斷追求,在全球市場上塑造了德國制造業“精密可靠、精益求精”的形象,這種形象反過來又成為德國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軟實力”;日本的豐田通過“精益生產”模式、索尼通過“創新科技”理念,不僅占據了全球市場份額,而且讓“日本制造”成為高品質的代名詞,傳遞出嚴謹、專注的文化特質。這些實踐證明,企業跨國經營與國家形象塑造可以形成良性循環,企業的品牌價值與國家的文化魅力能夠實現相互賦能。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一戰略部署既需要促進企業更好“走出去”,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體系,通過技術合作、市場拓展提升自身競爭力,也需要通過國際合作破解資源約束、拓展發展空間。然而,國際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全球經濟復蘇乏力,我國企業“走出去”面臨的風險挑戰明顯增多。《直面挑戰 砥礪前行——中國企業在歐盟發展報告(2024/2025)》指出,“不確定性”成為在歐中國企業運營的關鍵詞,78%的受訪企業認為歐盟當前營商環境“不確定性增加”。中國企業普遍認為,泛政治化對商業領域影響不容小覷。在此背景下,我國企業“走出去”已不僅僅是單純的商業行為,更承載著增進國際理解、破解信任赤字的使命。
中國企業在海外敘事中具有獨特優勢。它們扎根當地市場,能直接了解當地民眾對就業、環保、社區發展的需求和關切,敘事內容更具針對性。企業的產品、服務和合作項目與當地民眾生活息息相關,例如,中國企業在非洲建設的光伏電站解決了無電村的用電難題。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成果是最有說服力的“中國故事”。企業員工與當地伙伴的日常交往,也能夠以潤物無聲的方式傳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和而不同”“以誠待人”等價值觀。同時,我國企業在海外傳播中也面臨不少挑戰。例如,部分企業仍存在“重經營、輕敘事”的傾向,認為只要產品好就行,沒必要刻意講故事;跨文化溝通能力不足,對當地宗教習俗、法律制度、輿論生態缺乏了解;面對負面輿情,有的企業或沉默以對、任由謠言擴散,或反應過激反而激化矛盾,沒能有效處理。
增強中國企業海外敘事能力,需要企業、政府和社會形成合力,從理念、策略和能力等多方面持續發力。
一是將敘事融入企業戰略,實現“商業+敘事”雙輪驅動。企業應從戰略高度認識海外敘事的重要性,將其納入國際化經營的整體布局,在制定海外發展規劃時同步設計敘事策略,使商業目標與文化傳播、形象塑造有機結合。例如,國家電網在巴西投資運營的美麗山特高壓輸電項目,不僅創造了4.5萬個就業崗位,還通過建立社區發展基金來支持當地教育、醫療事業。企業要加強品牌建設,提煉具有中國特色又能被國際社會理解的價值理念,如“誠信經營”“互利共贏”“可持續發展”等,通過企業官網、社交媒體、行業展會等,用數據、案例、故事等形式傳遞給海外受眾。同時,要建立常態化的溝通機制,定期與當地政府、媒體等相關組織機構開展對話,主動回應關切,消除信息不對稱,將潛在的誤解化解在萌芽狀態。
二是促進跨文化理解,打造本土化與國際化相結合的敘事內容。企業要深入研究目標市場的文化傳統、價值觀念、審美偏好和輿論特點,避免自說自話,用當地民眾易于接受的語言和方式講述故事。例如,中國中鐵資源集團將屬地員工講個人成長故事制作成短視頻,通過組織海外春晚等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設立“中國書架”“中文工坊”促進跨文化融合,有效提升了品牌好感度。企業要注重挖掘中外文化的共通點,如對和平、發展、幸福生活的共同追求,以全人類共同價值為橋梁增進情感共鳴。此外,可借助當地媒體、行業協會等力量,通過其視角和聲音講述中國企業的故事,發揮“第三方敘事”增強可信度的作用。
三是在讀懂中國與讀懂世界中精準定位。企業需深入理解中國的發展道路、制度優勢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讀懂中國,也讀懂世界,全面把握全球發展趨勢、國際規則和各國發展需求,明白“對方需要什么”“我們能提供什么”,找準自身在全球產業鏈、價值鏈體系中的定位。在敘事中,既要展現中國企業的技術實力、管理水平等“硬實力”,又要傳遞中國堅持對外開放、推動互利共贏的理念,說明中國企業“走出去”不是單向的資源獲取或市場擴張,而是與當地共同發展、實現共贏的過程。在“一帶一路”建設中,一些“走出去”企業發布可持續發展報告,用數據和案例說明項目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展現中國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成果。這種精準定位的敘事,有利于讓國際社會認識到中國企業的發展是推動全球經濟發展的積極力量,從而在全球發展格局中塑造負責任、有擔當的企業形象和國家形象。
增強中國企業海外敘事能力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久久為功的系統工程。隨著我國企業國際化水平不斷提升,需堅持以事實為依據、以共贏為目標、以情感為紐帶,講好中國企業故事,傳遞好中國聲音,為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作出更多貢獻。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