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旋律流暢、節奏輕快的民樂合奏曲《花好月圓》走向尾聲,馬來西亞拉曼大學金寶校區敦林良實大禮堂內響起熱烈的掌聲與歡呼聲,久久不息。
“這首由中馬青年聯袂奏響的曲目,展現了人民對社會安寧和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也承載了我們對中馬兩國繁榮昌盛的美好祝愿,更是為今天的演出畫上氣氛熱烈、喜氣洋洋的完美句號。”作為大合奏指揮,山東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劉迎新在演出結束后說。
16日晚,“齊魯南洋·和鳴知音”山東青年民族樂團馬來西亞交流演出活動在此舉行,來自中馬兩國三所高校的青年民樂演奏家、歌唱家、舞蹈家與年輕學子相遇舞臺,以樂為媒,以曲會友,合奏一場音符跳動、情意共鳴的文藝匯演。
劉迎新介紹說,此次來自中國的青年藝術家們精心編排曲目,既包含傳統樂曲又不乏現代曲風,既有合奏又有重奏,既有獨自呈現也首次嘗試與馬來西亞當地樂團合作共同呈現。
當晚19時,由山東大學藝術學院與德州學院音樂學院共同組建的山東青年民族樂團亮相聚光燈下,帶來一系列古風新韻的樂曲演奏。演出以氣勢磅礴的民族管弦樂《龍騰虎躍》開場,節奏多變、張力十足,迅速點燃現場氛圍;隨后登場的《楚頌》由二胡與高胡交替主奏,“英雄”與“愛情”的主題旋律在激昂與溫婉間跳躍,訴說著“霸王別姬”的千古悲歌,引人入勝;更有《梅花三弄》在塤與箏交響和鳴,既承古曲又不乏創新……
“這樣的跨國音樂交流令人激動!”欣賞中方異彩紛呈的民樂表演后,候場已久的拉曼大學華樂團指揮施恬津興致高漲,對即將呈現的節目信心滿滿。“在多元文化共生的馬來西亞,我們將更多民族元素融入華樂,具有不同于傳統中國民樂的藝術魅力,期待呈現給中國朋友們!”他說。
東道主拉曼大學華樂團接棒表演:《神游梧州醉金城》《Eh wau!民族情弦》……無論是曲目命名、旋律構思還是節奏編排,都展現出馬來西亞青年藝術家在傳承基礎上的本地化創新嘗試與音樂追求。
臺上音符流轉,臺下共鳴回響。山東大學民族樂團竹笛演奏者江卓然說:“我能感受到他們樂器演奏的造詣,更感受到他們對華樂的理解與熱愛。”他表示,音樂的共通性與感染力如同橋梁,溝通兩國青年的心聲,“期待有更多這樣的交流活動,多多益善。”
當晚,來自山東大學與德州學院的青年歌唱家也為現場觀眾帶來幾首耳熟能詳的中文曲目。德州學院音樂學院青年歌唱家李琛深情演繹的《我愛我的祖國》引得觀眾連連鼓掌。
據觀察,偌大禮堂內座無虛席,現場觀眾將近八百多人,不僅有拉曼大學的師生、周邊居民,更有不少熱心華樂的本地華人。
“音樂是無國界的,更是直抵心靈的橋梁。”李琛說,通過音樂藝術的交流與分享,不只是青年藝術家收獲滿滿,“相信音樂承載的不僅是旋律之美,更架起兩國人民理解與親近的心橋。”
據介紹,此次活動由拉曼大學金寶校區、山東大學與德州學院聯合主辦,拉曼大學孔子學院承辦,共有30余名來自中國的藝術家與學子赴馬參加。德州學院音樂學院院長馬錫騫表示,希望通過此次藝術交流為契機,以音樂文化聯通民心,用多元交流打開視野,未來進一步加深中馬兩國青年藝術家交流與合作。
“此次交流演出是馬中文化藝術交流的一次美好實踐。”拉曼大學校長尤芳達表示,山東青年民族樂團以精湛技藝展現中國傳統民樂的深邃韻味與靈動活力。這不僅搭建起中馬高效藝術對話的橋梁,更以音樂為媒介,讓兩國人民在藝術共鳴中加深理解、增進情誼。
時間轉眼臨近22點,整場演出在三校合奏的《花好月圓》中達到高潮,隨后在拉曼大學孔子學院首屆“和鳴知音”中文歌唱比賽頒獎典禮中圓滿落幕。
正所謂音樂沒有國界,音符不問西東。今日的一曲曲,未來在中馬青年心中將久久共鳴、常常回響。
(來源:新華絲路 作者:王嘉偉 譚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