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招銀理財發布一則題為“與客戶共進退,浮動管理費理財來啦!”的公告,引發市場關注。公告顯示,該公司于7月8日開售一款采用創新浮動管理費率機制的理財產品。該產品顯著調低固定管理費至0.25%/年(顯著低于同系列產品0.4%至0.6%的常規水平),同時引入與產品業績表現掛鉤的浮動管理費機制,實現管理人與投資者利益的深度綁定。
一直以來,銀行理財子公司以固定收取管理費模式為主,無論產品盈虧,管理費照收不誤。
銀行理財“試水”浮動管理費率機制,無疑將打破常規理財收費方式,進一步強化理財管理人與投資者的關系,也為銀行理財市場注入新活力。
蘇商銀行特約研究員薛洪言表示,對投資者而言,浮動管理費能更好實現管理人與投資者利益綁定,在市場表現不佳時減輕投資者固定費率負擔,而在業績優異時管理人獲取更高報酬也更為合理,提升投資者信任感。浮動管理費機制尤其適合波動較大、收益空間廣闊的含權類理財產品(如R3等級及以上混合類、權益類產品)。這類產品的投資者通常風險認知更高,更能理解并接受“收益共享、風險共擔”的邏輯,有助于減少摩擦,提升信任。
普益標準研究員張翹楚表示,推出浮動管理費理財產品是理財公司差異化競爭的一種方式,通過這種創新的收費模式,理財公司可以提高產品的市場吸引力,從而在市場競爭中占據更有利的地位。浮動管理費機制的引入,促使理財公司更加注重產品的業績表現和風險控制,推動整個理財行業朝著更加規范、透明、健康的方向發展。
然而,對銀行理財公司來說,短期內將面臨一定的挑戰。由于浮動管理費產品設計與風控的復雜性相對較高,需要理財機構具備更高的投研能力,如若理財公司在投研與風控能力方面的升級轉型較慢,短期內可能將同步面臨營收承壓的挑戰。天眼查數據研究院研究員彭立峰表示,后續銀行理財公司要在投資管理、客戶服務等方面不斷提升競爭力、優化服務,才能主動應對挑戰。
事實上,浮動費率是理財行業競爭加劇的一個縮影。個別頭部機構已將管理費壓至0.01%甚至零費率,以爭奪市場份額并增強客戶黏性。普益標準數據顯示,2025年一季度較去年銀行理財產品費率下降幅度顯著,管理費率整體下降約8%,其中固定收益類、混合類產品下降最為明顯,分別下降7.82%和11.65%。中小銀行也在對理財產品管理費等費用進行調整,加大降費讓利力度。浙江農商聯合銀行轄內瑞安農商銀行財富管理部主任陳美娜表示,中小銀行下調代銷理財管理費是市場競爭加劇與客戶服務深化的雙重體現。一方面通過降費讓利吸引客戶,應對行業同質化競爭;另一方面以費率優化為切入點,推動理財服務向“長期陪伴”轉型,倒逼銀行尋求服務附加值而非單純價格戰。
在普遍低費率的背景下,浮動費率的真正價值在于“機制優化”而非“費率高低”。張翹楚介紹,當前普遍的降費更多是吸引客戶、應對利率下行的短期策略。長期來看超低費率產品可能成為頭部理財公司的一種常態化策略,但在行業全面普及仍需基于機構自身的具體情況,核心還是需要平衡成本與收益,簡單地比拼誰收費更低,無異于飲鴆止渴,最終損害的是行業長期健康發展和服務能力。
浮動費率機制的深化也對銀行理財的投研能力與產品創新提出更高的要求。薛洪言表示,首先,強大的投研能力尤其是權益投資能力,是獲取超額收益、支撐浮動費率的根本,這要求建立專業的投研團隊、科學的投資決策體系和高效的風險管理體系;其次,費率模式的透明化與業績的波動性,要求理財公司具備極強的投資者溝通和預期管理能力,需清晰解釋費率結構、業績表現和風險來源,管理好投資者對費率和收益波動的預期,強化“長期陪伴”的服務理念,將利益綁定真正轉化為信任綁定。
來源:中國經濟網 王寶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