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銀行股等紅利品種表現搶眼,市場資金對于“高股息疊加低波動”資產的追逐熱度顯著升溫。在這一背景下,聚焦于紅利指數的私募量化指數增強策略悄然成為資金關注的焦點。綜合多家頭部量化私募、渠道機構及FOF(基金中基金)管理人的最新反饋,投資者對該策略產品的問詢頻率和認購意愿近期呈現明顯上升趨勢。一場圍繞紅利資產的量化掘金潮正拉開序幕。
紅利指增產品受青睞
“今年以來紅利指增產品的資金募集絕對規模,相對于量化選股、中證1000指增和2000指增來說,總體還是偏少。”知名量化私募念空科技總經理王麗坦言。在她看來,這主要源于A股紅利指數波動幅度較小、彈性不及其他指數。然而,市場風向近期已發生微妙變化。王麗觀察到,隨著中小市值指數階段性沖高,越來越多的機構投資者或家族辦公室客戶開始將目光投向紅利指增策略,近期相關產品的申購規模已出現一定程度的提升。
這一熱度在渠道端感受更為直接。某第三方機構渠道負責人透露,近一個月來,咨詢和預約認購私募紅利指增產品的高凈值客戶數量環比增長超過三成,部分腰部、頭部量化私募新推出的紅利指增產品在渠道內部預路演階段即被搶購一空。
前海鉅陣資本首席投資官龍舫從更宏觀的視角解讀了這一現象。他表示,私募機構近期加大了紅利低波策略產品的布局力度,特別是部分中大型量化私募密集備案相關指增產品,其本質是無風險利率持續下行導致資產欠配的背景下,各類資金對確定性收益的渴求與追逐。“雖然我們沒有具體的全行業私募紅利指增產品備案數據,但從策略受歡迎的程度和同業動態推斷,此類產品的認購發行情況相當不錯。”龍舫表示。
策略內核“大同小異”
當資金涌向紅利指增產品,一個核心問題隨之浮現:紅利指增策略與投資者更為熟悉的傳統寬基指增策略究竟有何異同?其核心優勢和潛在短板又在哪里?
多位受訪業內人士表示,在策略的整體運作流程上,兩者的主流投研框架和策略模型基本相同。融智投資FOF基金經理李春瑜表示,紅利指增與寬基指增在策略流程方面并無太大差異,普遍采用多因子打分結合組合優化與算法交易的模式運作。新方程量化投研總監張錦升也認為,兩者在底層所用的因子、模型等因素不會有特別明顯的差異。
然而,差異在細節中顯現。紅利指增策略的核心因子必然且深度聚焦于紅利本身及相關維度。龍舫分析,私募紅利指增策略的多因子量化選股模型中,股息率、低波動因子構成核心支柱。部分頭部機構更進一步,利用機器學習模型動態優化因子權重,精細調整對股息率、現金流穩定性、財務健康度等指標的考量。王麗補充說,紅利指增策略在因子構成上往往會添加大模型處理的另類數據因子,與純量價的機器學習模型形成優勢互補,希望優選到質地優良且能持續高分紅的個股。相較之下,傳統寬基策略則綜合運用量價、基本面、另類數據等多因子,并需根據多變的市場風格靈活調整因子暴露以應對極端行情。
在交易和組合構建層面,龍舫點明了一個關鍵區別:傳統寬基指增策略通常嚴格限制行業和風格的過度暴露以控制跟蹤誤差;而紅利指增策略允許更高的行業偏離度,使得其行業集中度天然較高。張錦升則從選股范圍的角度介紹說,紅利指數的成分股數量通常遠少于主流寬基指數,這使得紅利指增策略的選股池相對較小,持股也更為集中。李春瑜特別提及,由于更側重股息率、現金流、估值等基本面因子,紅利指增策略的換手頻率通常低于以量價因子為主的傳統寬基指增策略。
低波動、小回撤、收益穩定是受訪者公認的紅利指增策略亮點。王麗說,中證紅利指數過去十年持續跑贏其他寬基指數,成分股均為基本面優良、持續分紅的優質上市公司,指數整體波動幅度更低,具有一定債券屬性,安全邊際更高。硬幣的另一面則是其在進攻方面可能相對不足。前述受訪業內人士不約而同地表示,在普漲的強勢市場環境中,紅利指增策略的進攻彈性和絕對收益空間往往落后于其他策略。張錦升則從歸因角度分析,較小的選股范圍在一定程度限制了量化模型最大化地發揮選股能力,導致相對于其他傳統寬基指增策略,超額收益可能相對有限。
多維度審視配置邏輯
那么,紅利指增策略是否就是量化資金配置的優選?對于有意配置指增產品的投資者而言,又該如何慧眼識珠進行配置?
王麗旗幟鮮明地認為,從長期資產配置角度看,紅利指增憑借其優良歷史表現以及相關策略承載大資金量的能力,無疑是優選之一。此外,一些業內人士也認為,對該策略的配置決策需動態權衡。
龍舫直言,紅利指數在回撤控制和收益穩定性方面優勢顯著,特別適合在震蕩市中作為防御性配置。但如果在強勢市場或成交活躍的中期上漲行情中,紅利指增策略相對于其他指增策略的超額收益空間有限,可能不是配置的優選。李春瑜也表達了類似觀點,并明確認為紅利指增策略并非量化配置的唯一選項,配置什么類型的策略需結合投資者的需求和市場周期來確定。
對于投資者的具體操作,業內人士也提供了多維度的挑選與配置建議。張錦升說,紅利指增策略往往更適合風險偏好極低、追求低波動的投資者,通常來說這類產品并非量化產品的主流。他建議,對于大部分普通投資者,對標中證500或中證1000的指增產品可能更為適合;風險承受能力更強的激進型投資者,則可考慮波動更大但預期超額收益更高的量化選股策略。王麗同樣認為,配置指增產品要根據投資者風險偏好、配置久期、指數的波動性以及對市場未來風格的判斷來進行挑選。
李春瑜則給出了一個頗具實操性的配置框架:采用寬基指增作為資產配置的核心,再搭配紅利指增或成長風格指增策略作為“衛星盤”,定期進行再平衡,力爭通過組合化投資,分散風險、捕捉市場的多元機會。
(稿件來源:中國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