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過去十余年,發展新能源汽車無疑是我國最正確的戰略決策之一。從無到有、由小到大,中國一躍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領跑者。同時,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著激烈的非理性競爭問題。
在多部門表態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之后,7月16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也明確提出,針對新能源汽車產業領域出現的各種非理性競爭現象,堅持遠近結合、綜合施策,切實規范新能源汽車產業競爭秩序。
新能源汽車產業主要面臨哪些非理性競爭?有什么樣的風險?又該如何進行防范?
許多人認為,汽車行業會像手機行業一樣,呈現贏者通吃的“馬太效應”,最后只剩幾個頭部品牌。
從市場格局看,傳統車企不斷轉型,新勢力競相涌現,再疊加市場從增量轉向存量競爭,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實際已處于供需不平衡階段。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高達44.3%。進入“拼刺刀”階段,為了“活下去”,不少企業陷入非理性競爭陷阱。
從“油電同價”到“電比油低”,從“豪車打對折”到“限時一口價”,車企不斷“掀桌子”。三天兩頭的“價格戰”,上百家車企和品牌卷入其中。同一車企的產品互相傾軋,不少“零公里二手車”充斥市場,消費者面臨“剛提車就降價”“官方指導價形同虛設”的背刺。車企陷入“越賣越虧”困局,很多時候只能“賠本賺吆喝”。
看到“冰箱彩電大沙發”的成功,各個品牌隨即跟進,座椅通風加熱成為標配,座椅按摩、“零重力座椅”卷到轎車領域,但在續航等核心指標上缺乏創新。功能和設計高度趨同,只好想盡辦法打造“賣點”,有的鼓吹“智能駕駛”,有的宣傳“車上吃火鍋”,有的還可以“打麻將”……花里胡哨的技術期貨,反而讓消費者無所適從。
在各大社交平臺、汽車論壇上,一些車企KOC(關鍵意見消費者)扮演了“黑嘴”角色,水軍更是肆無忌憚,四面出擊。有的蹭炒涉企熱點,編造不實信息,謀取非法利益;有的化身“車粉”,互相攻擊謾罵,夸大產品優點,貶低競爭對手,刻意制造對立;有的通過AI批量生成謠言、操控大量賬號實施“集體攻擊”,甚至偽造車主采訪、事故視頻等。
行業競爭已然部分失序,傷害到了企業生存之基。
如今的新能源汽車企業,普遍陷入“增收不增利”怪圈。除個別企業實現以價換量外,絕大多數企業都是量價齊跌。根據統計,2025年第一季度,汽車制造業利潤率已下降至4%以下,為3.9%,有的單車利潤甚至只有幾千元。
這是一種典型的“內卷式”競爭,暗藏著一場可能波及全產業鏈的系統性風險。
對消費者來說,看似“價格戰”比較友好,能省下不少錢,但這種觀感背后,是一些車企實行隱蔽的成本削減策略,在生產中偷工減料、減質減配、以次充好。例如,一些車輛的續航里程與宣傳嚴重不符,電池使用壽命縮短,安全性無法保障,引發大量投訴。
對產供鏈來說,有的車企會選擇利用優勢地位,向上下游“強行壓價”,“不降價就不付款”。這段時間,很多車企公開承諾“支付賬期不超過60天”,背后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無序的“內卷式”競爭導致賬期不斷延長,已經沖擊到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穩定。
對行業生態來說,則造成效率損失和創新能力抑制。網絡上的營銷對戰,讓不少企業把大量精力資源投入到營銷競爭中,而在技術研發、服務提升等方面投入嚴重不足。分散的競爭態勢也難以形成合力,阻礙了行業整體進步。
新能源汽車產業體量大、產業鏈長、關聯性強,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產業,規范競爭秩序至關重要。
一段時間以來,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等紛紛發聲,反對汽車行業“內卷式”競爭。堅決的態度,釋放出明確的信號:非理性競爭沒有贏家,更沒有未來。
如何防范非理性競爭?可以從三方面破題。
以“監管”引導行業健康發展。政府部門應加強成本調查和價格監測,重點督促車企落實好支付賬期承諾,絕不允許以犧牲產品性能、降低產品質量為代價實現短期的“降本增效”。要重點加強對網絡環境的治理,重拳打擊網絡“黑嘴”,創造公平競爭環境。
以“創新”提升自身競爭力。越是創新不足,越是容易滑向同質化模仿,陷入對低水平競爭的依賴。企業應該著眼長遠,持之以恒推進創新,突破車規級芯片、車用操作系統等瓶頸短板,“向左、向右”開辟出新天地,拓展出更加細分、差異化的市場機會。
以“出海”撬動全球市場。新能源汽車是全球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主要方向,未來發展更加需要各方發揮優勢、深化分工協作。放眼全球,中國市場容量或許是有限的,但海外市場還很大,中國車企仍然有巨大成長空間,可以共同做大份額,做到“此長彼長”。
由“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必然會經歷一定程度的競爭加劇、優勝劣汰。這既是無可避免的轉型陣痛,也是把握未來的發展機遇。但只有切實規范產業競爭秩序,構建健康可持續的汽車產業生態,才能推動中國新能源汽車提質向新,從“全球規模領先”真正邁向“全球價值引領”。
來源:南方日報 作者:王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