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產業變革與科技創新深度融合的當下,低空經濟已從概念構想躍升為全球新興產業的核心賽道。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推動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安全健康發展”。深圳以新質生產力為引領,構建起具有全球示范價值的低空經濟發展體系,將千米空域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新空間,為全球低空經濟發展提供鮮活樣本。
制度創新是低空經濟起飛的“跑道基建”。深圳深諳“制度變革驅動技術革命”的發展規律,自2023年首提打造低空經濟中心以來,構筑起全國領先的“法規+標準+規劃”政策體系。2024年初頒布《深圳經濟特區低空經濟產業促進條例》,在國內首次以地方立法形式明確“分層分類”空域動態管理機制,打破傳統空域管理的“一刀切”模式,搭建與低空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制度框架。同時,成立全國首個市級低空經濟標準化技術委員會,配套發布《深圳市低空經濟標準體系建設指南(V1.0)》,通過“設施網、空聯網、航路網、服務網”四網融合,為全球低空交通規則制定提供深圳樣本。
2025年深圳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提出“率先實現全球首個全市域級空天地一體化低空通感網絡全覆蓋”戰略目標,將制度創新與技術應用深度耦合。這種前瞻性制度設計,本質上是對空域資源配置方式的重構。通過政策賦能,將自然屬性的低空空域轉化為可高效利用的經濟空間,為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提供制度沃土。深圳在低空經濟領域的制度創新,正在釋放出強大的改革紅利,使其成為全國低空經濟制度創新的“試驗田”和“風向標”。
創新資源的高密度集聚,凝聚起科技創新的強大動力。深圳目前集聚了1700余家低空經濟領域企業,數量居全國首位,形成了以大疆、豐翼科技、道通智能等為代表的全球領軍企業集群。德國百合花(Lilium)、沃蘭特等國際企業的落地,更使深圳成為全球低空經濟領域創新要素的“強磁場”。通過建立“政府-企業-高校”三螺旋創新機制,深圳實現立體化資源整合與產業聯動,低空經濟領域關鍵核心技術不斷取得重大突破。這種高效協同、國際化的創新生態,正在加速躍升為引領全球的技術創新極。
在關鍵技術突破方面,深圳針對低空飛行“異構、高密度、高頻次、高復雜度”的難題,積極創建全方位的技術解決方案。正在加速構建市域級“5G+毫米波+衛星”空天地一體化的低空全覆蓋安全網絡,實現120米以下空域5G網絡連續覆蓋;正在研發的智能融合低空系統 (SILAS),則被譽為城市低空空域的“最強大腦”。這些技術突破不僅解決了低空經濟發展的現實瓶頸,更在航空制造、通信導航、空中交通管理等領域構成技術領先優勢,使深圳掌握了低空經濟發展的創新主動權。
深圳集聚了大量無人機專用傳感器企業和輕量化材料供應商;消費級無人機占全球市場70%,工業級無人機占全球市場50%;eVTOL(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完成跨城試飛……彰顯出“深圳制造”的全球競爭力。
低空經濟的創新應用,更凸顯深圳智慧。在南山、寶安等區建設的低空經濟運行試驗區,已在物流配送、城市治理、空中通勤、文旅融合等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使“飛起來”成為城市生活的日常圖景。這些場景創新不是簡單的技術應用,而是通過“以場景育產業”的策略,達到市場需求與技術供給的動態平衡。從實驗室到城市天空的跨越,深圳低空經濟產業鏈完成了從物理連接到化學融合的質變,形成了“研發-制造-應用”的良性循環,這正是其作為全球低空經濟產業先鋒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站在新的發展起點,深圳低空經濟正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提升,從單點突破轉向系統集成。面向未來,深圳需在三個維度持續發力:在技術層面,應設立“數字技術基礎設施升級專項計劃”,重點突破AI芯片、深度學習框架等基礎技術,強化數字技術自主權,讓低空經濟成為“會思考”的智能系統;在應用層面,要以多產業融合為方向,探尋大灣區“立體交通網”建設,推動低空經濟在旅游、物流、應急等領域的深度應用,釋放場景創新的乘數效應;在管理層面,需完善開放創新的制度環境,率先突破空域精細化管理、適航認證等制度瓶頸,做好跨區域、國際化發展規劃,為產業長遠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2024年深圳新增無人機貨運航線94條、累計已超200條,載貨飛行超60萬架次,低空經濟年產值超900億元……在深圳,低空經濟如雨后春筍般茁壯成長。當美麗的深圳灣上空被無人機群點亮,這既是技術創新的視覺呈現,更是新質生產力引領下經濟發展范式的生動演繹。從“無人機之都”到“低空經濟第一城”,深圳的每一步探索都在為中國搶占高質量發展新賽道積累經驗、貢獻智慧。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在充滿希望的低空經濟領域,深圳必將續寫更多“春天的故事”,創造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跡。
來源:羊城晚報 作者:王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