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王力立)在陜西榆林,企業項目審批通過“紅藍章”模式實現并聯辦理,平均壓縮時間6個月;在上海,“一網通辦”平臺累計辦件超5.7億件,實名“好差評”好評率持續超過99%;在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使企業開辦時間壓縮至平均4個工作日以內。這些生動實踐,折射出我國政務服務從“店小二”到“合伙人”的深刻理念革新,標志著作風建設與效能提升的雙重突破。
理念之變:從被動服務到主動協同的范式重構
傳統“店小二”式服務以標準化流程為核心,雖解決了“門好進、臉好看”的表層問題,但難以滿足市場主體全生命周期需求。于都工業園區推行“三到一線”工作法,干部化身“網格服務員”,通過“服務臺賬”累計解決企業難題237件,辦結率達98.6%,這種主動下沉的服務模式,打破了政府與企業的單向供給關系。正如世界銀行2025年度報告顯示,上海在供電可靠性、市場公平競爭等22項指標達全球最優水平,其背后正是“無事不擾、有求必應”服務理念。
“合伙人”模式的本質,是將政府與市場主體置于平等協作的坐標系中。雄安新區推出企業跨省遷移“全流程網辦”,通過“一企一策一團隊”機制,實現京雄兩地檔案信息實時互查,企業全程“零跑動”;撫州市建立“政務服務合伙人”機制,賦予商會“宣傳員”“監督員”等四重身份,推動政策直達、服務直通。這種深度協同不僅體現在辦事流程優化,更體現在制度設計層面——國務院《“高效辦成一件事”2025年度重點事項清單》明確要求打破部門壁壘,構建“前臺綜合受理、后臺分類審批”的服務新模式,正是從頂層設計推動理念升級。
作風之新:以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重塑服務生態
作風建設是理念革新的“試金石”。大理經開區通過“三會一課”和“主題黨日”強化干部主動服務意識,將營商環境業務納入“模范機關”創建,推動黨員干部從“被動接單”轉向“主動破題”。上海建立“評價、反饋、整改、監督”閉環管理機制,針對企業群眾差評內容即知即改,2024年數據跟蹤整改完成率達95.1%,這種“以評促優”的倒逼機制,使作風建設從軟性要求轉化為剛性約束。
干部能力提升是作風轉變的關鍵支撐。淮安通過“市長賬號”破解數據壁壘,授權政務服務部門調用201個部門數據接口,實現435項證照材料“免提交”,讓群眾“空手辦事”成為常態;深圳推行“支部建在小區上”,將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基層治理效能,同時依托“i深圳”“深i企”平臺實現95%個人事項和70%法人事項“掌上辦”。這些實踐表明,作風建設既要“塑形”更要“鑄魂”,通過數字化賦能與組織力提升,推動干部隊伍從“能辦”向“善辦”躍升。
效能之升:以系統集成破解辦事創業的痛點堵點
高效辦成一件事,核心在于流程再造與技術賦能的深度融合。上海“一網通辦”平臺通過區塊鏈技術治理虛假票據,醫保跨省零星報銷從“跑多次”變為“零跑動”;浙江“出生一件事聯辦”整合5部門事項,申請材料精簡70%,辦理時限壓縮85%。這種“數據跑腿”替代“群眾跑路”的變革,本質上是通過跨部門業務重組實現服務鏈條的系統性重構。
跨域協同成為提升效能的新引擎。長三角地區27個城市實現醫保關系轉移接續雙向在線辦理,不動產登記“全程網辦”率超70%;大虹橋推出長三角首例跨省工作居留許可“兩證聯辦”,外籍員工調動時間從30到45天壓縮至7個工作日。這些突破不僅打破地域壁壘,更推動政務服務從“單點突破”向“全域協同”升級,為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提供了實踐樣本。
未來之路:在深化改革中構建發展共同體
面向未來,政務服務改革需在三個維度持續發力:一是強化數字賦能,如上海運用人工智能挖掘評價數據,精準識別企業群眾訴求;二是完善制度保障,建立“政策找人”“免申即享”等長效機制;三是深化政企協同,借鑒撫州“政務服務合伙人”經驗,將商會、行業協會納入治理體系,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從“店小二”到“合伙人”,這場深刻變革的本質,是政府治理從“管制型”向“服務型”的根本轉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營商環境只有更好,沒有最好”。當政務服務真正成為政企攜手的“合伙人”,市場主體的活力與創造力必將充分涌流,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動能。這既是新時代政務服務的價值追求,更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