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6日)是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交易四周年。從生態環境部了解到,目前我國碳市場總體運行健康有序,碳排放權的交易活躍度明顯增強,市場對全社會減排成本的降低作用顯著。
市場交易日趨活躍
累計成交突破6.7億噸
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總經理 徐鳴一:截止到最近一個交易日(7月15日),我們市場累計成交量突破了6.7億噸,累計的成交額也超過了462億元,交易規模持續擴大。
從生態環境部了解到,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4年來,交易的活躍度顯著增強。其中2024年全年的成交額超過了180億元,同比上升近25%,創歷史新高。而碳排放配額的價格在2024年11月曾超過每噸100元大關,近期市場的碳價穩定在每噸70到80元,與開市初期相比增加了近一倍。
新技術助力發電企業
降低減排成本
據了解,目前,首批參與全國碳市場交易的全國兩千多家火電企業已經樹立起了“排放有成本,減排有收益”的理念。在壓實企業碳減排主體責任的同時,推動企業技改實現降本增效。
廈門華夏電力嵩嶼電廠由于發電機組老舊、能耗高,參與全國碳市場交易后感受到了巨大的減排壓力,僅去年,企業就從碳市場購買了約15萬噸碳配額。這筆“碳賬單”成為企業下決心淘汰落后產能的動力之一。最近,國內最先進的66萬千瓦的二次再熱發電機組在嵩嶼電廠投用使用,正式替代了服役三十年的兩臺舊機組,年節約標煤超9萬噸,相當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5萬噸以上。
華電湖北發電有限公司旗下的襄陽電廠近年來投用了生物質氣化耦合發電燃煤機組,只用燒樹皮、谷殼、秸稈等這些多種類生物質農林廢棄物,每年可以發電5900萬度,替代標煤1.8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5萬噸。參與全國碳市場交易以來,華電湖北發電公司通過挖掘自身減排潛力,對外出售碳配額60萬噸,帶來了6000多萬元的收益,讓企業的發展實現了降本增效。
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總經濟師 張昕:我們通過調研發現,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納管的發電行業的重點排放單位2023年的發電的碳排放強度比2018年降低了大約8.78%,碳排放總量降低了大約2.8%,平均每年降低減排成本大約120億到130億元。
來源:央視新聞 文永毅 王晨 王玥 韓志濤 湖北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