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日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會議將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作為核心議題,強調更加注重創新驅動、高效協同、產業更新、人海和諧與合作共贏等重要原則。作為全國海洋經濟的“排頭兵”,廣東今年6月份召開全省海洋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海上新廣東建設的戰略地位、歷史方位、方向路徑與使命任務。當前,廣東正以更大力度、更快行動發展海洋經濟,以新的更大成效助力全面建設海洋強省、加快打造海上新廣東,在海洋強國建設中奮楫爭先。
按照省委“1310”具體部署,近年來廣東以陸海統籌破題空間約束,以科技創新重塑產業基因,以生態優先重構人海關系,基本建成“四區一地”。
鍛造海洋經濟競爭力核心區,驅動經濟能級系統性躍升。廣東2024年海洋生產總值突破2萬億元,連續30年領跑全國,27.3%的地區經濟名義增長貢獻率彰顯“藍色引擎”的支柱功能。產業結構實現從要素驅動向系統創新的根本性轉變,三次產業比值優化至3.4:31.0:65.6,傳統產業集群升級與新興產業規模突破共同詮釋產業結構的系統優化。創新“雙循環”海洋合作體系,粵港澳大灣區拓展國際航線與港口合作,不斷提升藍色經濟話語權。規模優勢、結構紅利與開放動能的三重疊加,助力廣東加快從海洋經濟大省邁向海洋經濟強省。
打造海洋科技成果轉化集聚區,推動科研范式向產業生態轉變。建設戰略科技載體,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集聚院士團隊形成尖端智庫,國家海洋綜合試驗場(珠海)提供全鏈條驗證服務。技術攻關呈現范式躍遷,“海龍號”攻克深水作業系統集成難題,廣東海洋大學突破硇洲族大黃魚人工繁育等“卡脖子”技術,為廣東現代化海洋牧場提供種業強“芯”。科技載體、技術躍遷、支撐體系的系統保障,推動廣東海洋科研范式從單一技術突破向產業生態主導的系統創新轉變。
樹立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實現從被動保護向主動增值的范式轉型。創新海岸線占補平衡機制,出臺首部省級海岸帶綜合保護與利用總體規劃,通過生態保護紅線剛性約束與排污口動態清單管理。推動生態價值轉化,推進海岸修復、紅樹林保護等“五大工程”,開創全國藍碳市場化實現機制。系統治理持續完善,通過海岸帶修復工程、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與美麗海灣建設協同,形成全域性生態產品供給能力。機制創新、價值轉化與系統治理的發展邏輯,標志著廣東人海關系正從防御性保護邁向增值型治理。
創建海洋綜合管理先行區,為海洋綜合治理提供制度基石。創新海岸帶管控體系,通過全國首個省級海岸帶規劃實現陸海功能協同配置。資源配置機制實現突破性創新,“陽光用海”審批系統提升行政效能,無居民海島市場化出讓開辟生態資產盤活路徑。風險防控能力系統性躍升,“海陸天”立體觀測網絡與全國首個省級海嘯預警系統構成韌性治理雙支柱。空間規劃、市場邏輯與安全韌性的治理范式,為全國海洋綜合治理提供制度樣本。
建設南海資源開發重要基地,切實履行國家南海經略使命。戰略資源勘探實現主權性突破,南海可燃冰試采完成從探索性向試驗性跨越。深水能源開發體系加速成型,深水氣田構建國產化開發鏈,高欄海管工程打通粵港澳能源輸送動脈。戰略保障能力系統性躍升,湛江港深水航道承載超大型資源運輸船常態化作業,深海科考形成完整支撐鏈。資源主權、技術自主與保障自強的深度融合,彰顯了服務國家海洋安全戰略的廣東作為。
在海洋強省建設中,廣東以制度創新破解發展瓶頸,以模式創新重塑產業生態,探索出一條區域統籌、科技賦能、生態優先、開放共贏的特色發展道路,為海洋強國建設貢獻可復制可推廣的新鮮經驗。
區域統籌,破解經濟發展失衡難題。廣東直面沿海與內陸、灣區與兩翼的發展落差,創新構建“灣區引領-兩翼支撐”的空間治理范式。通過國土空間規劃剛性約束,劃定臨港產業集聚區與生態保護區,杜絕無序開發;創新飛地經濟收益共享機制,建立技術轉化稅收分成等制度,破解珠三角與沿海縣域協作壁壘;實施港口群一體化運營改革,以通關協作、信息互通、航線共享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從“單點優勢”邁向“系統效能”。廣東通過區域統籌的治理方案,重塑生產力布局邏輯,以利益共享打破行政區劃藩籬,實現資源全域優化配置。
科技賦能,打通成果轉化核心堵點。廣東針對海洋科技“研用脫節”痼疾,構建“制度賦能+技術攻堅”雙輪驅動體系。創新重大平臺混合運營機制,通過“公益開放基礎服務+市場定價專項驗證”模式,吸引全球優質團隊入駐;建立產業技術攻關聯合體,以“企業出題、共同出資、成果共享”機制,攻克海上風電等關鍵核心技術。廣東以市場化機制激活平臺效能,以契約化合作破除產學研壁壘,使科技創新真正成為海洋產業躍遷的底層支撐。
生態優先,重塑人海共生發展邏輯。廣東摒棄保護與開發的對立思維,開創生態資源價值轉化躍升體系。探索修復工程生態變現機制,綁定碳匯交易與生態養殖,湛江藍碳項目實現保護投入市場變現;創新產業綠色準入雙清單制度,推動產業鏈低碳循環耦合;創建海域立體開發范式,形成“風機基座為礁、養殖網箱懸垂、休閑旅游配套”的海洋牧場全產業鏈復合利用模式。廣東通過制度設計將生態保護轉化為可量化資產,以規則重構提升生態轉化效益,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收益的正向循環。
開放共贏,深度參與全球海洋治理。廣東從參與國際分工向主導規則制定躍升,構建開放共贏新體系。創新跨境航運服務規則銜接,試點國際船舶登記“一事三地認”;搭建技術交易標準平臺,推動智能養殖裝備等標準互認;建立戰略資源開發保障制度,資源勘探實行“央企技術攻關+地方配套保障+軍民融合護航”模式。廣東以規則銜接破除要素流動壁壘,以制度創新保障開放合作,從海洋經濟參與者逐漸成為全球治理規則貢獻者。
新征程上,廣東仍需進一步完善經濟格局、產業體系、發展支撐與制度保障,以海洋戰略謀劃踐行經略海洋的時代使命。
陸海統籌,構建全域協同新格局。進一步完善“黃金內灣”戰略樞紐,通過臨港產業基地與粵東西北飛地產業園的要素雙向對流機制,彌合沿海與內陸發展斷層。深化灣區海洋生態共保聯治,落實海岸帶“三生空間”智慧管控。重點打造環珠江口世界級港口群聯盟,推動航運服務、臨港制造、海洋文旅三鏈融合,將優化海洋生產力布局,深化山海協作的戰略構想轉化為全域協調發展實景。
產業躍遷,塑造全球競爭新優勢。實施傳統產業綠色革命與未來產業卡位戰略雙軌并行。設立海洋產業高級化轉型基金,以技術標準升級倒逼石化、船舶等產業低碳循環改造;創建國家級海洋未來產業創新中心,聚焦前沿領域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現代漁業“耕海牧漁”智慧化升級,構建“養殖—加工—休閑”三產融合的粵海糧倉體系。通過“優舊育新、三產聯動”的系統重構,構建豐實粵海糧倉、深耕海洋制造、升級海洋服務的產業躍升路徑。
科技驅動、基礎先行,筑牢經略海洋新基座。加速建設重大海洋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布局深海資源開發綜合保障基地,突破商業化勘探開發裝備技術瓶頸。強化“科考—研發—中試”全鏈條支撐網絡,強化極地科考、深淵探測等戰略能力。推進智慧港口、海底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形成覆蓋空天海地的立體觀測體系。以“硬科技突破+軟實力提升”雙輪驅動,夯實興海科技與興海設施的能力根基。
制度創新,保障治理體系新秩序。建立省級海洋高端決策智庫,推動涉海審批“一件事”集成改革,深化粵港澳海洋規則銜接,創新“省級統籌—沿海牽引—內陸協同”的組織模式,建立海洋經濟統計核算與安全韌性評估體系。通過“智治引領、制度型開放”的雙維突破,創新海洋治理現代化廣東范式。
來源:南方日報 作者:寧凌 曹陽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