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央網信辦組織開展“清朗·優化營商網絡環境—整治涉企網絡‘黑嘴’”專項行動,部署地方網信辦積極受理處置涉企網絡侵權行為,督促重點網站平臺強化涉企信息內容管理。一批涉企違法違規賬號,如“柴懟懟”“車說道”等被點名。
企業的成長往往需要數年乃至數十年的精心經營,而一條虛假謠言的傳播卻可能使其聲譽崩塌,遭受巨大經濟損失。去年,有自媒體賬號造謠某品牌脫毛儀使用后會導致失明、流產,讓該商家損失超6000萬元。
這些網絡“黑嘴”在輿論場顛倒黑白、抹黑詆毀,令不少企業苦不堪言。若選擇沉默,謠言會愈演愈烈;若訴諸法律,不僅要耗費大量時間、人力、財力,即便勝訴,品牌形象也已受損。特別是一些體量小、底子薄的中小企業缺乏“音量”足夠大的發聲渠道,也沒有強大的法務團隊,遭遇惡意詆毀時無力招架。
低廉的造謠成本與高昂的維權成本之間的落差,無形中滋長了“黑嘴”的囂張氣焰。其背后或許還隱藏著一條分工明確、規模龐大的黑色產業鏈,偽造材料、操控水軍、刷量控評……有的企業甚至借網絡水軍吹捧自己、拉踩對手,進行不正當競爭。
網絡環境也是營商環境。若任由“黑嘴”們興風作浪,企業如何安心經營、放心發展?近年來,從開展“清朗·優化營商網絡環境保護企業合法權益”專項行動,到印發《網站平臺受理處置涉企網絡侵權信息舉報工作規范》,再到民營經濟促進法明確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利用互聯網等傳播渠道,以侮辱、誹謗等方式惡意侵害民營經濟組織及其經營者的人格權益”,一系列舉措旨在凈化網絡空間,為企業發展“撐腰”。此次曝光的典型案例,更對其他不法分子形成震懾。
要看到,網絡環境復雜多變,網絡“黑嘴”并非一日形成,與其對壘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形成多方合圍態勢。對執法機構而言,出手要快、懲治要嚴,堅持發現一起、核查一起、處置一起,同時追根溯源,深挖并嚴懲那些花錢指使“黑嘴”作惡的幕后黑手。網絡平臺需切實承擔主體責任,依法依規落實信息處置、賬號關停、全網封禁等懲戒措施,讓造謠的“黑嘴”發不出聲,當然,打擊涉企網絡“黑嘴”,要注意與正常的網絡投訴、問題反映區分開來。對企業而言,與其委曲求全,不如挺直腰桿維權,甚至將危機轉化為品牌宣傳、商譽加分的契機。網民也要摒棄“吃瓜心態”,多些客觀理性,拒絕盲目跟風。
清朗網絡就是優化營商環境。讓傷企的“黑嘴”徹底閉嘴,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企業才能心無旁騖謀發展、搞創新。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