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視財經頻道的《財經調查》欄目將鏡頭對準網絡消費亂象,曝光了 “零差評”背后令人咋舌的黑色產業鏈,引發大眾對網絡消費環境的深度反思。當“零差評”淪為商家精心炮制的虛假幻象,其侵蝕的不僅是消費者的權益,更動搖了網絡消費市場的誠信根基。
據報道,在小紅書、閑魚等平臺上搜索“刷單”“控評”“水軍”等關鍵詞時,各大平臺均出現了明確的提醒和警告。但這并未阻擋不法之徒的腳步。他們利用暗語,如“魚塘”“S蛋”等,如同隱秘接頭的暗號,在平臺的監管縫隙中肆意穿梭。網絡水軍機構借此招募大量水軍,為商家編織虛假好評的外衣。水軍依據中介提供的模板化圖文,炮制出一條條諸如“質量超好,后悔沒早買”的誘導性評論,即便他們自己根本未曾使用過相關商品。
商家與水軍聯手,造假手段更是層出不窮。為規避電商平臺算法監測,有的商家通過改價刷單,讓消費者看似以極低價格購入高價商品,實則是商家在背后“暗箱操作”,支付傭金后收獲虛假好評;有的則利用虛假物流信息,即便未真實發貨,商品物流狀態也能實時更新,偽裝成一筆筆真實交易。更有甚者,針對出現負面評價的品牌,水軍們開啟“洗白”模式,由中介牽頭、編輯策劃、水軍配合,上演一出出虛假“好評劇”,操控消費者獲取真實信息的渠道,讓“零差評”“高分店鋪”成為誤導消費者的陷阱。
“零差評”造假產業鏈肆虐,危害不容小覷。對消費者而言,本來希望通過網絡評價篩選優質商品與服務,如今卻被虛假好評迷惑,頻頻上當受騙,花冤枉錢不說,還可能因商品質量問題威脅到自身健康與安全。對誠信經營的商家而言,在“零差評”的虛假競爭環境下,自身努力被埋沒,產品與服務優勢難以凸顯,不得不卷入刷單漩渦,或面臨被市場淘汰的命運,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的不良后果。而網絡平臺作為交易的重要載體,若任由虛假評價泛濫,平臺公信力將大打折扣,長期發展必然受阻。
要徹底斬斷“零差評”背后的黑色利益鏈,需多方協同發力。網絡平臺應切實履行主體責任,利用技術手段加強對交易數據、評價內容的監測分析,及時識別異常訂單與評價,對刷單、控評行為精準打擊;同時,不斷優化算法,提高對暗語等隱蔽行為的識別能力,不給不法分子可乘之機。監管部門要加大執法力度,強化跨部門、跨地區協作,對參與造假的商家、中介機構以及水軍,依法依規嚴懲不貸,大幅提高違法成本。消費者自身也應增強防范意識,學會甄別虛假評價,多關注差評內容,不盲目跟風購買“零差評”商品,一旦發現問題,及時向平臺與監管部門舉報,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網絡空間不是法外之地,真實評價才是消費指南。在網絡消費已深度融入生活的當下,還原真實、公正的網絡評價環境,讓“零差評”回歸品質與服務的真實體現,是保障消費者權益、促進網絡消費市場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各方齊心協力,共同守護網絡消費空間,才能讓網購重新成為便捷、放心的購物方式。
來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