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初,特朗普政府宣布取消來自中國的小額貨物關稅豁免,美國部分口岸隨即堆積起數以百萬計的包裹。迫于形勢,美國當局轉而決定針對中國制定一個小額豁免政策過渡流程。4月,特朗普政府正式宣布自5月2日起實施小額豁免新政,將單件低價值包裹的關稅提升至100美元,次月將再提高到200美元。5月,美國在中美瑞士談判后同意下調或撤銷對中國小額包裹加征的關稅,將國際郵件從價稅率由120%下調至54%,并撤銷原定于6月1日起將從量稅由每件100美元調增為200美元的措施。經濟學界的研究普遍顯示,逆轉或取消小額豁免關稅政策都是損人不利己的非理性行為,將會對美國消費者,特別是低收入群體產生不利影響。
什么是小額豁免?
“小額豁免”一詞源于拉丁語“de minimis”,意為“微不足道的事物”。小額豁免政策規定:以個人名義進口的貨物價值如果低于某個門檻(也稱最低限度或關稅起征點),則無需支付進口稅款并免受海關的嚴格檢查,該政策適用于低價值的跨境直郵小包裹。
全球各國(地區)小額貨物起征點并不一致,差異很大。例如,歐盟的起征點設定為150歐元,美國起征點為800美元。美國小額豁免政策歷經多次調整。1938年,美國國會最初設立小額豁免條款,主要是為了提高行政效率,避免政府在低價值進口商品上花費的成本和不便與所收取的收入不成比例。當時的起征點設定在非常低的水平,規定貨物零售價值不超過1美元。20世紀90年代開始,小額豁免條款越來越被視為一種貿易便利化工具,1990年美國把起征點調整為5美元,1993年調整為200美元,2016年大幅提升至800美元,成為全球小額豁免政策最為寬松的國家之一。
小額豁免的核心優勢在于,減少了低價值貨物的通關成本與通關時間,在實踐中形成監管主體、市場主體和消費者多贏的局面。對于海關監管主體而言,通過簡化小額貨物的通關程序,海關機構能夠更有效地分配其有限的資源,將注意力集中在高價值和潛在高風險的進口商品上。對于中小企業和賣家而言,小額豁免條款簡化了海關程序并減少了國際貨運所需的文書工作,該政策對于直接面向消費者的跨境電商模式至關重要,因為大多數交易涉及價值低于800美元的商品。對消費者而言,它有助于滿足消費者對在線購買商品快速交付日益增長的期望,而且通過免除低價值貨物的關稅、稅費和進口稅來降低國際貿易成本,反過來又可以降低在線零售商的運輸成本并簡化定價模式,最終消費者獲得了更具性價比的商品。
值得一提的是,小額豁免貨物并非完全不受監管。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CBP)官員表示:“人們存在一種誤解,認為我們不針對或篩查小額包裹——這并非事實。人們隨意使用‘漏洞’這個詞,但這并非法律漏洞。我們需要做的是對10000個小額包裹進行隨機檢查,以確定非法運輸的比例。”
小額豁免的核心運營優勢,疊加跨境直郵商業模式的創新,以及2018年以來美國對華設置的較高進口關稅,共同推動了小額豁免貿易的爆炸式增長。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CBP)的數據顯示,過去10余年,運往美國的小額免關稅包裹數量和總價值都顯著增加。2015年進入美國的小額豁免包裹數量約1.39億件,2023年增加到超過10億件,2024年超過13.6億件。2023年,每件小額貨物的平均價值約為54美元。
小額豁免貿易爆發式增長與電子商務的崛起密不可分。大量包裹通過電商平臺直接寄送消費者,其中服裝、電子配件等高性價比的快消品占比最高。但總體上,小額豁免貿易的現狀規模并不大。美國官方公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美國小額豁免進口總額約545億美元,占同期美國貨物進口總額(3萬億美元)的1.8%,其中約60%的小額豁免包裹來自中國。2023年,源自中國的小額貨物價值占美國小額貨物進口總額的1/3。
一些主要的全球電子商務平臺大量參與小額豁免貿易。SHEIN和 TEMU等跨境電商平臺充分運用小額豁免條款,為歐美國家消費者提供性價比極高的快時尚和其他消費品,占據了全球跨境電商市場的相當份額。為應對中國電子商務平臺的競爭,亞馬遜也推出了旨在利用小額豁免條款的線上折扣店(Amazon Haul)平臺,直接將商品從中國倉庫發貨到美國消費者手中。
美國小額豁免政策允許每人每日價值低于800美元的貨物免除關稅及行政費用入境。這一政策通過降低進口成本,顯著提升了消費者福利,并展現出明顯的普惠性與公平性。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小額豁免政策具有顯著的經濟社會效益,美國推行保護主義措施是損人不利己的非理性行為。
經濟學家們研究發現:小額豁免政策的普惠性和公平性體現在其對弱勢群體的傾斜,事實上成為對美國低收入群體的“隱形補貼”。據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學者2024年發表的論文,美國最貧困地區的跨境直郵消費中有73%屬于小額豁免,而最富裕地區的這一比例為52%。若取消小額豁免,將導致消費者總福利每年減少約110億至130億美元。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學者稱,美國官方以“消費者安全、藥品保護、公平關稅”為由對小額豁免發起“誤導性攻擊”,是一種典型的貿易保護主義行為。
事實上,如果對抵達美國的13億個包裹,哪怕僅僅是其中一部分來自中國的包裹加大檢查力度,都將使美國海關監管系統不堪重負。2024年,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對美國國會削弱小額免稅條款的兩項提案進行了模擬測算。研究發現,其中一項提案可能導致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CBP)在2025年額外支出32億美元,相應的收入僅為6.27億美元;另一項提案則可能導致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CBP)2025年額外支出16億美元,而同年僅能增加10億美元收入。上述哪一項國會提案獲得通過,都將給納稅人帶來巨額凈成本,并分別使消費者和小企業為每件包裹支付的平均價格提高40%和55%,從而削弱這些群體的購買力。
綜上,小額豁免條款是一項重要的貿易便利化機制,貿易各方均從中獲益。美國執意逆轉或取消小額豁免政策,勢必面臨不成比例的監管成本上升,并對美國消費者特別是低收入人群造成不容忽視的損失。
來源:深圳特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