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全球藝術、教育、科技、政策與可持續發展等多個領域的專家、學者與實踐者26日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參加主題為“共此時,共未來——全球共生理念下的藝術責任與全球對話”的國際論壇,圍繞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展開跨文化、跨學科對話,致力于探索在全球共生時代背景下,藝術所承擔的責任與可能性。
本次論壇由聯合國培訓與研究院(UNITAR)、國際藝術與文化機構(IAA)聯合主辦、寰宇芭蕾(GBC)承辦,嶺南大學、北美清華美院校友會、大紐約地區清華校友會、波士頓清華校友會、大費城地區清華校友會、大華盛頓地區清華校友會協辦。
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藝術博物館館長魯曉波26日在主題為“共此時,共未來——全球共生理念下的藝術責任與全球對話”的國際論壇上發表視頻致辭。
清華大學全球產業研究院秘書長曾勁松教授代表中國學界致辭為論壇拉開帷幕。曾勁松肯定了藝術在全球議題中發揮的獨特價值。他說,面對復雜多變的全球格局,文化與藝術的柔性力量能夠激發人類共同的善意與合作愿望。
佛羅倫薩美術學院前院長Claudio Rocca、西班牙皇家藝術協會主席José Félix Bentz,以及蘇富比藝術學院院長Ann-Marie Richard分別以《藝術之美》《藝術與文化:和平的架構》《藝術中的可持續發展史》為題,從美學、文化政策、藝術史的角度,深入解析了藝術如何在當下重構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他們表示,在多邊主義受到挑戰的今天,藝術可以為人類社會提供一種跨越制度、語言與文化壁壘的“共同語法”。文化與藝術不僅是和平的載體,更是文明互鑒與共存共生的基石。
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藝術博物館館長魯曉波以《共此時,共未來:在文化多樣性中共建人類文明的明天》為題發表主旨演講。他說,藝術是超越制度與國界的精神語言,是文明賡續的火種。面對全球化與人工智能的雙重演進,更應堅守“以人為本”的藝術價值,推動文明對話,增進人類理解。
魯曉波表示:“真正的藝術,不止于美的呈現,更關乎對‘何為人’的追問,對‘如何共生’的探索。”
論壇嘉賓還圍繞“AI 是工具還是創作者?”“全球化時代的創新與發展”“新一代的藝術表達與未來責任”等議題展開多場圓桌討論。
論壇同期,“可持續發展的藝術:通過文化合作推進可持續發展目標”主題展覽也在聯合國總部正式開幕。該展覽涵蓋來自9個國家的藝術家,運用水墨、攝影、紡線、生物材料等多元媒介,對可持續發展的17項目標進行藝術回應,主題涵蓋氣候變化、教育公平、性別平等、生物多樣性與城市共生等關鍵議題。
展覽特別設置數字展廳,觀眾可通過手機掃碼進入線上空間,遠程瀏覽藝術作品,打破物理界限,拓展觀展體驗。
魯曉波參展的作品《浮卉盡尚芬菲》以丹頂鶴意象呈現和平與生態之美,呼應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第15項“陸地生命”,亦體現其一貫以藝術關照自然、呼喚和平的創作理念。
此次論壇和展覽將藝術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相結合,鼓勵創作者以藝術語言參與全球議題的討論與行動。通過藝術介入,公眾更直觀地理解復雜議題,激發參與感與責任意識。
據了解,未來有關方面將繼續通過展覽、論壇、駐地項目等形式,促進國際間多邊藝術合作與長期交流。
(來源:新華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