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以“構建多層次農業保險體系,推動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的第七屆“三農”保險發展論壇在京舉辦。本次論壇由中國農業大學國家農業農村發展研究院主辦,中華聯合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和中央財經大學中國精算研究院聯合主辦,中國農業大學國家農業農村保險研究中心承辦。來自政府部門、保險公司、科研院所、高校及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的嘉賓代表圍繞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進行研討。
農險可扮演更為全面的角色
農業保險作為我國現代農業風險管理體系和農村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鄉村振興和保障農民收益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數據顯示,近5年來,我國農業保險保費收入年均增長16.2%。2024年,農業保險為各類農業生產提供風險保障5.2萬億元,惠及農戶1.5億戶次,綜合賠付率達到81.5%。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原副組長袁純清指出,面對氣候變化加劇與特色農產品保障不足的現狀,應將農業巨災保險定位為“政策性兜底保障”,覆蓋未納入政策性農險的作物。他建議推廣“資金池”模式解決低頻高損難題,并創新利用部分救災資金轉化為保費來源,發揮保險的“倍數效應”。
“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基金與普惠性農業巨災保險是并行不悖、相輔相成的風險管理手段。”袁純清強調。
中國農業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辛賢在致辭中表示,在應對全球不確定性加劇背景下,農業保險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守護農民利益具有“無與倫比的重要性”。他強調,實現2035年農業農村現代化目標時間緊、任務重,農業保險作為關鍵金融工具,亟須破解“政策好卻參保意愿不高”的難題。他呼吁學界業界將農民視為“你”而非抽象的“他”,深入理解其真實需求,設計更精準有效的保險產品。
中華聯合保險集團黨委副書記、監事長董忠在致辭中表示,當前面臨農業保險回歸本源、巨災保險破題、“雙精準”深化、新型經營主體保障等關鍵挑戰,應從農村縣域保險、農業科技保險、農民養老醫療保障等三大方向拓展,最終目標是避免保險領域形成“城鄉二元結構”,通過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讓農民平等享受保險帶來的風險管理與文明生活福祉。
科技賦能將重塑農險全流程服務
論壇上,中國農業大學國家農業農村保險研究中心主任任金政發布了《農業農村保險2024年度發展報告》(預覽版)。該報告涵蓋政策與業務雙維度進展,認為農業保險在擴面提標、風險減量轉型、服務能力提升等方面成效顯著,但是面臨氣候變化加劇風險管理難度、區域發展不平衡、經營風險上升、部分主體參保意愿待提升等挑戰。
報告認為,面向未來,農業保險將向多層次、高質量發展轉型,科技賦能將重塑農業保險全流程服務,強化再保險與大災風險分散機制,建立農業農村風險管理綜合信息平臺。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授庹國柱認為,當前政策性農業保險存在的定價博弈、公司逆選擇、政府不當干預經營等問題,根源在于制度設計偏差、法律定位模糊、精算定價“黑箱”等。他提出根本出路在于制度和機制改革:明確政策性農險“準公共品”性質;修訂條例,確立“政府主導”替代“政府引導”;建立統一管理機構負責科學定價;強化監管以杜絕違規。
中央財經大學教授李曉林認為,風險“不可加性”與分級、分層、視差的復雜性是構建多層次體系的底層邏輯。保險通過“演和”(組合、隔離、匹配)重組風險結構,具備“穿越、消融、改變”風險分層的能力。
“多層次體系需匹配政府、市場、混合機制,實現‘應災資源’的最優適配。”李曉林表示,這樣才能推動保險職能從初級“風險治理”向中級“價值創造”和高級“資源配置”躍升;同時要關注數字化智能化時代風險結構重組形態的深刻變革。
(來源:中國銀行保險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