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近期體育賽事什么最“火”,一定有“蘇超”一票。
近期,被譽為“蘇超”的首屆江蘇城市足球聯賽火遍全國。“友誼第一,比賽第十四”“楚漢之爭”……江蘇“十三太保”的調侃刷爆社交媒體。據江蘇省體育局最新統計數據,截至目前,線下觀賽人數超過了18萬人次,線上觀賽人次突破1700萬人次。
熱度之下,“蘇超”的官方保險供應商紫金保險也收獲了一波流量。
“‘蘇超’的熱度超出了我們預期。”紫金保險有關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從宣傳層面來看,作為江蘇省首家全國性財險公司,紫金保險與“蘇超”完美契合,對外傳遞拼搏精神和地域文化自信。從業務層面來看,近年來,紫金保險一直在大力發展產業保險,從傳統產業到新興產業再到如今的體育產業、文化產業,此次與“蘇超”合作就是一次成功的嘗試。
近年來,隨著體育產業的蓬勃發展,體育賽事的熱度也持續攀升。此次“蘇超”與紫金保險的碰撞恰恰折射出保險與體育深度融合的必然趨勢——保險不僅是風險的“守護者”,更是體育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助推器”。通過資金支持、風險保障、產品創新和全生命周期服務等,保險正在為我國體育事業注入新動能,實現“雙贏”格局。
保險賦能: 從風險補償到生態重構
獲悉紫金保險為“蘇超”聯賽量身定制賽事綜合責任險、工作人員意外險、公眾責任險等專屬保障方案,覆蓋賽事組織、現場觀眾及工作人員等多維度風險,確保賽事安全順利舉行。此外,該公司還組建專業服務團隊,全程跟進賽事進程,提供快速理賠、風險咨詢、應急響應等一站式服務。
據業內專家介紹,體育賽事的舉辦往往面臨多重風險,如人員意外傷害、設備損壞、賽事取消、第三方責任等。這些風險不僅可能造成經濟損失,還可能影響賽事的聲譽和參與者的積極性。保險的介入十分重要且不可或缺。對保險機構來說,也可以通過“體育+醫療+金融”的跨界整合,創造多維增值空間。
“其實我們在為‘蘇超’承保初期,也沒有預測到它有如此熱度,也是一項風險性投資。”紫金保險上述負責人表示,但是對于江蘇省屬金融企業來講,更多考慮的還是社會責任。此外,通過支持省內的文體產業發展,紫金保險的保險產品也能更好地觸達更豐富的產業鏈,包括新興產業、文化產業、新質生產力等。
事實上,作為風險保障提供商,在國內舉辦的重大綜合性體育盛會上從不缺少保險公司的身影。從2008年北京奧運會到2022年北京冬奧會,從即將召開的大灣區全國運動會到常規的CBA籃球比賽,從贊助各個運動隊到為奧運冠軍提供專屬養老保險,從賽事合作伙伴到贊助商,保險業在助力體育產業發展中一直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梳理發現,近年來,中國人保、中國人壽、中國太平、中國平安、中國太保等大型保險集團持續活躍在國際國內多項重大體育賽事保障工作的一線。例如,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上,中國人保為各類群體量身定制了4類保險產品,涵蓋車險、財產險、責任險、人身意外險,包括4000多輛服務車輛的車險以及9000多人次工作人員、志愿者、教練員、運動員的人身意外傷害和意外醫療保險等。中國人壽長期支持中國籃球事業的發展,自2017年成為CBA官方主贊助商以來,不斷深化與籃球事業的聯系,通過贊助、活動創新和社會責任的實踐,致力于推廣籃球文化及青少年培養工作,先后創新推出國內首款職業體育失能收入保險“CBA球員合同保障險”“職業球員退役保障計劃”等創新產品,為職業球員人生賽道的不同階段保駕護航。自2020年起,中國太平連續6年獨家冠名國內女足聯賽,為賽事提供全方位的專業保險保障。中國平安為第九屆亞冬會提供總保額超600億元的一攬子風險保障方案。
政策引導: 激活體育保險新動能
注意到,近年來,我國出臺多項政策文件,明確保險在體育產業中的重要地位,為體育保險的創新與普及提供了制度保障。
2023年1月起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首次將體育保險納入法律條文,鼓勵建立健全運動員傷殘保險、體育意外傷害保險和場所責任保險制度。同時,明確大型體育賽事活動組織者應當和參與者協商投保體育意外傷害保險。
今年4月,中國人民銀行等四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金融支持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要“提高體育產業發展保險保障水平”。具體而言,鼓勵保險業進一步發揮保險工具風險補償和保障功能,針對體育產業風險保障需求,開展體育賽事等保險業務。鼓勵保險機構充分發揮個性化險種定制能力的優勢,創新推出體育賽事險等更多體育產業商業險品種。發揮信用保險多險種綜合保險作用,開發和探索體育產業服務貿易承保業務,為體育企業提供融資便利、風險保障和資信服務。完善專業運動員和參與體育運動群眾的保險保障體系,在生命健康、財產安全、創業發展、財富管理等方面提供優質金融服務。
業內人士表示,體育賽事對保險機構的聲譽提振促進作用明顯,但整體來看,當前,我國體育保險發展仍處在初級階段,在產品創新、個性化定制方面較國際保險機構還有差距。與此同時,體育保險仍面臨因風險數據積累有限、費率厘定和條款制定存在困難,多數高風險運動不在普通產品保障范圍內,供需雙方(運動組織者和運動參與者)的安全責任和風險保障意識都較為薄弱、投保積極性不高等問題。建議充分利用好政策周期和體育賽事對保險機構的熱度促進作用,不斷提升產品的“精細化”和“定制化”水平。通過深入研究不同場景的風險特性,加快體育保險發展與科技創新的融合,進一步提高產品適用性、定價科學性、承保理賠專業性和客戶服務便捷性,推動體育保險行業邁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來源:金融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