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進一步加強外包管理,支付行業再迎兩項重磅新規。為加強收單外包服務自律管理,規范支付外包服務行為,防范收單業務風險,保護各市場主體合法權益,促進支付服務市場健康發展,近日,中國支付清算協會(發布了《收單外包服務機構備案管理規范》和《收單外包服務評價管理規范》。
兩項規范作為《收單外包服務自律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配套自律規范,進一步明確了外包機構備案、信息登記、風險信息共享與黑名單管理、自律評價的具體內容、行業標準與操作流程,確保《辦法》可落地、可操作、可實施,推動收單外包服務市場規范健康發展。
聚合支付技術服務差異化管理
收單外包服務機構主要作為支付服務提供商與商戶之間的橋梁,負責商戶拓展、終端布放與維護、交易數據處理等非核心業務,幫助收單機構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擴展業務范圍。然而,當前市場上違規轉包分包、商戶審核不嚴、信息安全防護不足等亂象屢禁不止,進一步導致收單機構對商戶管理失控,擾亂支付市場秩序。
2020年以來,在人民銀行指導下,協會探索建立了外包機構備案管理機制,旨在提高外包服務市場信息透明度,強化支付外包服務市場治理,打擊治理涉賭涉詐、網上售賣POS機、套碼套現等違法違規支付行為,促進支付受理市場健康發展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2024年,協會制定發布了《辦法》,作為收單外包服務管理的基本制度,對收單機構外包業務管理、外包機構、外包服務自律管理等作了總體規定。
“先備案后展業”,是確保外包服務合規有序開展的基本準則。據了解,自《辦法》發布以來,協會也在持續更新收單外包服務機構備案名單。截至6月8日,在協會系統中通過備案的外包機構多達3.2萬余家,其中提供聚合支付技術服務的718家;取消備案的則超過2000家,另有1家為擬取消狀態。
具體來看兩項規范,在備案申請方面,明確了外包機構備案條件、備案信息及證明材料,備案信息審核內容、標準、時限、公示信息,以及不予備案、拒絕備案的情形;并規定了已備案機構信息變更,合作信息、業務數據與評價信息報送要求,已備案機構自愿退出流程、協會取消備案情形、告知事項與后續處置,外包機構異議申訴和受理情形、時限與方式等。
在外包機構可以申請的備案服務類型中,除特約商戶服務和受理終端維護、特約商戶引薦服務、支付受理標識張貼,《備案規范》特別提到了包括聚合支付技術服務在內的交易信息轉接服務。該類型服務在數據安全管理方面,需與持牌機構共同界定清晰的數據安全管理責任邊界,構建獨立安全的技術架構,并有效防范數據泄露、篡改和濫用風險。
博通咨詢首席分析師王蓬博表示,從當前行業來看,聚合支付服務類機構掌握了越來越多的交易量,且屬于技術密集型,涉及多渠道交易信息整合與轉接,數據安全風險較高,推動對其實施差異化嚴格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30種風險行為畫紅線
《評價規范》規定了持牌機構報送外包機構風險信息的管理要求,明確了外包機構風險類型、等級、信息共享及黑名單管理標準等。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評價規范》列示出30種風險行為,包括外包機構違規經營被行政處罰,實施、參與洗錢、欺詐等違法活動,從事商戶資金結算、轉包分包業務,偽造或變造商戶交易信息、頻繁變更合作持牌機構等違規行為。同時,《評價規范》明確收單外包服務主要風險類型標準,并按照違法違規行為的性質和危害程度,將風險等級劃分為三級,明確黑名單管理標準、風險信息共享要求等。
《評價規范》強調,外包機構近三年評價結果向社會公示,供收單機構開展業務合作時選擇;評價結果為不合格的外包機構,合作收單機構應在20個工作日內有序終止合作,不得變相新增支付外包業務合作或拓展外包服務地域范圍,其他收單機構不得與之建立新的業務合作關系。
“30種具體違規行為覆蓋了當前收單外包市場的主要風險場景,這是在給外包行業劃定業務紅線”,王蓬博說道。黑名單共享機制重點在于要求全行業共同懲戒,規范要求持牌機構、清算機構、監管部門等多方共享風險信息,打破了以往違規機構重新注冊公司繼續營業或變相新增業務、拓展地域的行業監管困局,大幅提升違規成本,確保違規機構徹底退出市場,防止風險擴散。
總體來看,王蓬博認為,兩項規范有望從根本上通過細化信息登記、風險分級、黑名單管理及自律評價機制,解決收單外包市場長期存在的違規經營、涉賭涉詐、套碼套現、轉包分包、風險傳導等問題,提升行業透明度和風險防控能力,推動收單外包服務從野蠻生長轉向規范化發展。
從短期看,規范將推動行業加速洗牌,特別是對于高風險的小外包機構,“隨便拉個地推團隊就能干外包”的情況將不再出現,畢竟支付行業屬于金融基礎設施,全鏈條都需要有一定的門檻,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第三方支付渠道空心化的問題。而長期來看,合規能力強、技術水平高的外包機構,如具備聚合支付安全技術認證的企業,將憑借高評價等級獲得更多業務機會,外包機構將從拼價格轉向拼合規和技術。
(來源:北京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