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消費是培育消費新增長點的一個主要領域,對于激發內需市場發揮著重要作用。近來,北京、廣東、浙江等地通過營造體育文化氛圍、努力提升賽事綜合效益等辦法,大大拓展了體育消費空間,在培養消費新業態新模式方面具有積極意義。
體育消費涉及范圍廣,主要涵蓋購買運動裝備器材、參與體育活動、觀看體育賽事以及購買與體育相關信息服務等消費方式。一直以來,我國體育消費市場發展態勢良好,消費規模持續擴大,消費理念日益成熟,市場細分度不斷提升,消費業態更加多元,成績顯著。例如,此前發布的《2024中國路跑賽事藍皮書》顯示,2024年全國累計舉辦各級各類路跑賽事749場,賽事總規模達704.86萬人次,較2023年增長100萬人次。又如,杭州亞運會后的數據跟蹤顯示,賽事期間浙江省體育消費環比增長210%,帶動住宿、餐飲、旅游等關聯產業增收超百億元。
不久前印發的《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明確提出,支持各地增加優質運動項目和特色體育賽事供給。商務部、國家衛生健康委等多部門印發的《促進健康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提出,支持地方建設體育公園、健身步道、全民健身中心、社會足球場等場地設施,組織實施鄉鎮街道全民健身場地器材補短板項目;開展社區運動健康中心試點,提供健康測評、健身指導、運動康復等服務。不過,我國體育消費以實物消費為主,體育用品銷售占比較高,賽事觀賞、健身服務等高附加值產品占比很低。接下來,要多措并舉,充分釋放體育消費潛力。
一方面,補齊城鄉、區域體育設施供給不平衡短板,提升現有設施利用效率。例如,許多城市建設“橋下體育公園”,將高架橋下閑置空間改建為智能運動場,配套體測一體機、能耗監測系統,提升周邊10分鐘健身圈覆蓋率。
另一方面,創新消費模式,鼓勵“體育賽事進景區、進街區、進商圈”,推動各類數字技術在體育消費場景中的應用,深化線上線下多業態融合發展。促進戶外運動、冰雪運動、體育旅游等消費,重視科技對體育消費的支持力度。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