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浪滾滾,機聲隆隆。眼下,正值“三夏”(夏收、夏種、夏管)農忙之時,在河南省遂平縣的萬畝麥田里,一隊中聯重科“谷王”收割機正忙碌地作業。在轟鳴聲中,金黃的麥穗被“吞”入機械。隨后,麥粒如溪流般從卸糧筒傾瀉而出。
在今年的收割機隊伍中,幾臺標注“超級電混”的混合動力收割機作為新力量現身。“如今,農業機械也加速新能源化。這款混合動力收割機能夠智能調節動力輸出,在效率更高的同時,油耗比傳統機型節省30%。”農機手張永波介紹說。
據農業農村部消息,截至6月2日17時,全國已收獲夏糧小麥面積1.48億畝,收獲進度達42.52%,同比快約0.6個百分點。
這離不開新技術、新機械的助力。據了解,今年,頭部農機上市公司對收割機進行升級,進一步提高智能化、無人化水平,讓夏收效率提升。節水灌溉、農化等龍頭企業通過智能灌溉與全程植保等科技手段,助力農戶抗旱保收,并為今年秋糧種足種好打下良好基礎。
新型農機大顯身手 夏收跑出“加速度”
從20年前接觸第一臺農機起,到如今駕駛、操縱新能源收割機,張永波見證了農機的持續迭代升級,“如今,農機越來越智能了,作業越來越高效了,體驗感越來越好了”。
我國有四大小麥主產區,分別是西南麥區、長江中下游麥區、華北和黃淮海麥區、西北麥區。“國家精準農業應用項目數據服務平臺”提供的數據顯示,從5月15日西南麥區正式開鐮收獲,到5月26日全國小麥大面積機收的開展,小麥機械化收獲的重心逐步由四川、湖北,向河南、安徽和江蘇轉移。
相比2024年,今年夏收跑出“加速度”。以湖北為例,5月中下旬,湖北已完成大面積收割,2025年作業周期17天,相比2024年作業周期21天,時間得到大幅縮短。
新一代農機功不可沒。據中聯重科研發工程師介紹,其無人駕駛收割機加裝了導航定位系統、遠程遙控系統、高清攝像頭及測產儀器,“相當于給農機增加了‘眼睛’和‘大腦’,與傳統農機相比,一天可增收約350斤糧食”。
今年,不少頭部農機上市公司對收割機進行了針對性升級,將收割機割臺中的絞龍直徑從400毫米增加到610毫米,伸縮扒尺也由直排式變為螺旋式,收割效率得到進一步提升。同時,高標準農田的建設及改造,讓農機作業有了更大的舞臺。
如今,隨著高標準農田建設推進、土地流轉及新一輪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突出引導“優機優補”,大型化、智能化、綠色化農機正在加速普及,農機行業加速技術創新。
對于未來的業務布局,一拖股份在5月28日舉辦的業績說明會上表示:一是加速推進大馬力無級變速、動力換擋、混合動力等高端智能拖拉機研發與應用;二是發展面向旱田、丘陵山地等全場景作業需求的中小馬力產品,應用智能、電液控制、新能源等新技術,推動產品升級;三是不斷提升產品智能化水平與精準作業能力,提升未來產業競爭力。
農業農村部官網信息顯示,據調度,今年“三夏”全國將投入各類農機具超1700萬臺(套),推進夏收、夏種和夏管機械化作業。其中,聯合收割機80多萬臺,參與跨區作業的超20萬臺,能夠滿足夏收正常作業需求。每秒9公斤、10公斤的大喂入量聯合收割機成為跨區作業主流機型,配備導航定位、作業監測等功能的智能化聯合收割機更多投入生產一線。
智慧農業加速普及 確保穩產保供
在夏收逐步展開的同時,近期,我國多個小麥主產區高溫、干旱、干熱風等天氣頻繁登場,華北、西北等尚未成熟的麥田如何加強田間管理、適時灌溉、促進麥粒灌漿,夏收完成區如何根據土壤墑情,適時搶墑或造墑開展夏播,成為當前農業生產主要問題。
作為天津市武清區大堿廠鎮高標準農田示范項目的建設方,大禹節水以“硬設施+軟系統”雙重革新為抓手,對田間基礎設施進行了全面升級改造,加速推廣智能灌溉與智慧農業。
在項目核心區域胡辛莊村智慧農田示范片區,大禹節水布置了農業智慧中控系統及配套設備,實現農田管理智能化。同時,部署生產基地物聯網信息化監測設備,包括太陽能無線攝像頭及監控立桿等設備,針對氣象、墑情、蟲情等進行全方位監測預警。此外,升級現代農業服務設施,包括一體化泵房、水肥一體化設備及管網系統,為大田作物提供精細化水肥灌溉服務,推動智慧農業發展。
充足的水肥供應是保障夏糧豐收的基礎。針對今年部分區域的旱情,中化化肥西北大區迅速啟動應急響應機制。一方面,中化化肥西北大區的技術人員通過線上助農直播和線下種植技術培訓,為農戶提供科學施肥、合理灌溉等技術指導。另一方面,技術人員通過調整施肥方案,指導農戶使用“生物+”肥料產品,促進作物根系發育,提高作物抗旱、抗病能力。
在河南部分地區,因干旱導致土壤墑情急劇下降,中化農業現代農業技術服務平臺(MAP)積極推廣可持續灌溉方案,引入智能水肥一體化滴灌設備,根據小麥不同生長階段動態調整灌溉量和施肥量,顯著提高水肥利用效率。中化農業MAP還組織農藝師加強巡田,為農戶提供技術支持,協助開展“一噴三防”作業,預防病蟲害、早衰及干熱風危害。
“我們已加快組建收糧團隊,提前對接下游糧食加工企業訂單,以便及時收購農戶小麥,助力小麥及時歸倉。”中化農業MAP相關負責人表示。
(來源: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