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5月9日債券市場“科技板”上線以來,包括商業銀行、證券公司、金融資產投資公司等在內的金融機構迅速響應,銀行機構表現尤為活躍,呈現金融資源向科技創新領域傾斜的趨勢。
Wind數據顯示,按上市日期計,截至5月25日,14家銀行合計發行1700億元科創債,發行規模占總規模約六成,成為科創債發行的主力。
“將銀行納入科創債發行主體范圍,有助于銀行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為科創企業提供融資支持,豐富科創企業融資來源,更好地推進科技創新和經濟向新向好發展。”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表示。
銀行成發行主力
5月20日,中國銀行成功完成200億元科創債發行定價,本期債券期限3年,票面利率1.65%,得到市場投資者踴躍認購,全場倍數達2.84倍。
上海銀行5月22日發布公告稱,2025年第一期科創債于5月20日發行完畢。本期債券為3年期固定利率品種,發行規模為50億元,票面利率為1.67%。
梳理發現,截至5月25日,有14家銀行合計發行科創債1700億元,銀行類型多樣。從單只債券發行規模來看,銀行發行的科創債規模普遍較高。單只債券發行規模多在50億元以上。國家開發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交通銀行(品種一、品種二合計)的發行規模均達200億元;浦發銀行、興業銀行發行規模分別為150億元、100億元。
值得關注的是,科創債相關政策發布后,多家券商機構與銀行強強聯手,成為服務科技創新的核心力量。
5月21日,廣發證券成功落地深交所首筆以科技創新債券為標的的債券借貸交易,5月22日借入科創債質押入庫,順利開展通用質押式回購交易。廣發證券與興業銀行達成深交所首批科創債借貸交易,交易達成的券面總額合計4000萬元。簡單而言,即興業銀行將持有的科創債借給廣發證券,廣發證券再將該科創債用于通用質押回購進行融資,從而使科創債流動起來。
主要投向科創領域
科創債的快速擴圍得益于政策的大力支持。5月7日,中國人民銀行、中國證監會聯合發布《關于支持發行科技創新債券有關事宜的公告》(以下簡稱《公告》),從豐富科創債產品體系和完善科創債配套支持機制等方面,對支持科創債發行提出多項重要舉措。
“商業銀行、證券公司、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各類股權投資機構以及科技型企業等共同組成了科技金融的生態鏈,可以基于自身特點在不同的環節或領域發揮差異化作用,形成高效協同互補的格局。”中國銀行研究院銀行業與綜合經營團隊主管邵科表示。
“以往,主要是高等級央企國企發行科創債,再將債券募集資金通過貸款、股權投資、基金出資的方式間接支持中小科創企業。此次債券市場‘科技板’明確支持金融機構、科技型企業、私募股權投資機構三類主體發行科創債,這為債券資金間接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帶來了更多可能。”婁飛鵬表示。
對于債券募集資金的用途,國家開發銀行表示,發行按照中國人民銀行相關制度要求,嚴格篩選科技貸款項目,募集資金將用于支持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等科技型企業以及高技術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知識產權(專利)密集型產業等。
蘇商銀行特約研究員薛洪言表示,銀行通過發行專項科創債可定向募集資金用于支持科技貸款投放,為科技金融打開新的空間。同時,銀行不僅可以發行科創債,還可以承銷、投資科創債,助力銀行探索綜合化金融服務模式,推動銀行從傳統信貸中介向“債、貸、股、鏈”綜合服務商轉型。
機構配置熱情升溫
除了發行科創債,連日來,招商銀行、光大銀行、浙商銀行、中信銀行、興業銀行、浦發銀行、華夏銀行等股份制銀行,以及北京銀行、南京銀行、寧波銀行等城商行,都相繼披露了科創債項目的承銷情況與投資進展。
展望后市,在政策紅利持續釋放與市場動能積蓄的雙重因素驅動下,我國科技創新債券市場或迎來爆發式增長。平安證券預計,在政策支持下,今年科創債發行量或放量,金融機構和國有股權投資機構將貢獻更多增量。
來源:金融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