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地實施人身保險銷售全面“雙錄”制度。近日,陜西省發文明確,自2025年7月1日起,個人消費者在陜西省轄內的保險機構投保一年期以上的人身保險產品將全面“雙錄”,即對銷售過程以現場同步錄音錄像方式予以記錄。該過程通過確認身份信息、明確責任條款、強調如實告知、提示保險消費權益、簽署投保文件等,實現銷售行為可回放、重要信息可查詢、問題責任可確認。
那么,全面“雙錄”意味著什么,將帶來哪些影響?此外,“雙錄”錄制的內容又包括什么?
又一地!步入全面“雙錄”時代
近日,陜西金融監管局印發《深入推進陜西轄內人身保險銷售行為可回溯管理實施意見》、陜西省保險行業協會印發《陜西人身險銷售行為錄音錄像管理實施細則》。
根據相關要求,自2025年7月1日起,個人消費者在陜西省轄內的保險機構投保一年期以上的人身保險產品將全面“雙錄”。
“雙錄”需要錄什么?根據《意見》要求,“雙錄”過程需覆蓋銷售全流程關鍵節點。銷售人員需出示有效身份證明,展示投保提示書、產品條款、免除保險人責任條款等文件資料。
此外,銷售人員向投保人履行說明義務,告知投保人所購買的產品為保險產品,承保保險機構名稱、保險責任、責任免除、繳費情況(方式、金額、期間)、保單利益、保險期間、猶豫期(起算時間、天數、投保人在猶豫期內享有的權利、猶豫期后退保損失)、現金價值(涉及現金價值的保險產品需通過提示投保人閱讀現金價值表等恰當方式進行明確說明)。
據了解,“雙錄”視聽資料保管期限自保險合同終止之日起計算,保管期限不得少于十年。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一要求旨在確保糾紛溯源可查、責任可究。
需要關注的是,當保險銷售人員、投保人、被保險人(或其監護人)不在同一地點時,各機構可以在認證各方身份后,通過遠程方式完成“雙錄”。
中央財經大學副教授劉春生表示,全面“雙錄”可有效規范銷售行為,遏制代理人誤導現象,保障消費者權益,減少理賠糾紛;同時推動行業向專業化轉型,強化監管效能。
有險企發文表示,在過去,保險銷售中可能偶爾會出現一些不當銷售行為,比如夸大收益、隱瞞重要條款等。“雙錄”就像給銷售過程加上了“記錄儀”,能有效遏制這類情況發生,讓消費者買得明明白白。未來假如出現糾紛,錄音錄像可以作為有力證據,每一句承諾都有跡可循,避免“空口無憑”的扯皮,幫消費者還原真相、維護權益。
不僅如此,對保險公司和代理人而言,“雙錄”是“合規紅線”,即督促保險公司和代理人依法依規銷售,如實告知產品信息,讓消費者明明白白買保險。它是保護公司、消費者、代理人三方利益的重要手段。
推行帶來雙重考驗
早在2017年11月,監管就出臺了《保險銷售行為可回溯管理暫行辦法》,被業內視為引領保險業邁入了“雙錄”時代。
近年來,已有四川、山東、江西、廈門、河北等十余省市先后發布了當地版本的“雙錄”政策。其中,自2022年6月1日起,消費者在河北省轄內投保人身保險產品“雙錄”范圍全面升級,將可回溯管理實施范圍擴大至向自然人銷售的保險期間超過一年的人身保險產品。
不過,各地“雙錄”政策執行進度不一,并且仍面臨一定的挑戰。業內人士表示,一方面,單套“雙錄”設備采購成本千元起,全省網點部署需投入較多費用,疊加系統升級、人員培訓等費用,中小機構壓力顯著。另一方面,“雙錄”毫無疑問增加了銷售的時間成本,對代理人銷售提出了更多且更高的要求。
面對痛點,業內已在探索智能化解決方案,例如AI“雙錄”系統,可通過語音識別自動跳過靜默時段,將平均錄制時長進一步縮短,同時利用人臉識別確保投保人真實意愿。劉春生表示,“雙錄”實施過程中,主要難點包括技術投入與成本壓力、流程標準化不足,以及客戶接受度低等問題。對此,建議推廣AI“雙錄”系統,利用智能技術優化流程、降低成本;制定分產品標準化模板并加強場景化培訓;針對老年客戶提供差異化服務,提前做好溝通解釋;同時,監管部門可設立創新白名單,行業協同完善評估標準,推動“雙錄”高效落地。
“‘雙錄’的一個主要目標是解決銷售過程中可能存在的誤導銷售問題,從這一角度講,細化銷售的要求并留存影像音頻是有價值的。”在北京工商大學中國保險研究院副秘書長宋占軍看來,“但對于實施環節,‘雙錄’仍有可能在形式上符合銷售規范,用簡單的智能語音宣導。消費者很可能仍然難以理解保險產品。‘雙錄’要做實,歸根結底還是加強保險公司對代理人的管理,提升代理人對保險產品銷售的適當性管理。”
(來源:北京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