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比利時盧森堡中國商會主辦的“中比商業對話會”5月16日在布魯塞爾成功舉辦。對話會以中歐建交50周年為契機,圍繞“中比供應鏈與綠色金融合作發展新機遇”主題,探討當前全球經濟形勢下,中比兩國在物流樞紐、供應鏈協同、綠色金融等領域的合作前景。
活動吸引了來自中比兩國的政商界代表、智庫專家、金融機構及企業負責人百余人出席。
中國駐比利時大使費勝潮出席活動并講話。他指出,值此中歐建交五十周年的重要時刻,回望過往,中歐經貿關系已由最初的二十多億美元貿易起步,發展為今日日均雙邊貿易額超過20億美元的全球最重要關系之一。他強調,當前雖然國際局勢復雜多變,但中歐作為兩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經濟體,依然擁有廣泛的利益交匯和深厚的合作基礎。
費勝潮表示,差異不應成為合作的障礙,而應成為理解彼此、互補發展的起點。他指出,中國經濟長期保持增長并持續推進綠色轉型,歐洲在技術、理念和制度創新方面擁有深厚積淀,雙方完全有能力在應對氣候變化、推動綠色產業、優化全球供應鏈等領域實現優勢互補、共贏發展。
比利時盧森堡中國商會會長何壁清表示,商會始終鼓勵和支持會員企業扎根比利時,服務當地社會,履行社會責任。商會致力于推動為中資企業在比發展營造更加公平、公正、透明的環境。他表示,商會將持續搭建中比企業交流合作的平臺,助力雙邊貿易投資的持續增長。
比中經貿委員會主席德威特表示,當今世界不需要彼此指責或較量強弱,而更需要建立在相互尊重與傾聽基礎上的真誠對話。他指出,中比雖有文化和制度上的差異,但正是這種多樣性造就了合作的廣闊空間。企業界應拋棄對立思維,以務實的態度探討“我們能共同建構什么”,而非糾結于“誰更強”。
法蘭德斯中國商會執行董事宋惠安表示,在當前全球經濟面臨不確定性的背景下,中比更應保持密切溝通,把握好每一次面對面的合作機會,讓交流不斷深入、成果不斷落地。
布魯塞爾大區議員陳安琪表示,2025年是中歐建交50周年,也是中比深化合作的新起點。在當前地緣政治緊張、貿易壁壘上升的背景下,中比雙方應以更加綠色、更加智慧、更具韌性的方式推進合作。她呼吁歐洲以更加開放和建設性的態度,加強與中國企業在綠色供應鏈、金融工具、技術落地等方面的戰略協作。
來自中比兩國物流、金融界企業代表圍繞供應鏈協同與金融服務創新兩個維度展開深入探討。
安特衛普—布魯日港副總裁呂克·阿爾努表示,越來越多中國新能源車企及零部件企業正在通過比港構建通往歐洲市場的穩定通道。港口將積極配合中資企業在比發展需求,探索更加智能、高效、低碳的物流解決方案。
中遠澤布呂赫碼頭公司董事總經理錢威從企業實踐出發,介紹了碼頭在智慧運營與多式聯運方面的探索,展示了中資企業如何借助本地港口資源布局歐洲供應鏈網絡。
中國銀行(歐洲)有限公司布魯塞爾分行副行長孫曄介紹了中國銀行在歐發展戰略,特別是在綠色貸款、綠色債券、可持續金融服務等方面與歐洲的合作案例。
索爾維(Solvay)集團全球政府與公共事務負責人托馬斯·里希特表示,中歐建交50周年不僅是歷史節點,更是深化合作的契機。他回顧了Solvay在華發展歷程,指出中國始終是Solvay全球戰略布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工商銀行(歐洲)布魯塞爾分行副行長金偉煌分享了工商銀行在綠色金融領域的最新實踐。他表出,隨著歐洲綠色轉型進程不斷加快,中資金融機構與歐方在綠色技術、資本合作及可持續發展戰略等方面擁有廣闊合作空間與共贏機遇。
在中歐智庫對話環節,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胡曉煉分析了未來中歐經貿合作四個趨勢:貿易結構升級、深化綠色與數字產業合作、釋放服務貿易潛能,以及雙向投資提質增效。她指出,促進中歐經濟貿易投資健康持續穩定發展,需要營造有利的營商環境,一是構建安全穩定的產業鏈供應鏈;二是妥善處理競爭關系;第三共同維護以WTO為主導的全球貿易體系。
歐洲政策研究中心(CEPS)高級研究員雅克·佩爾克芒斯表示指出,中歐在過去幾十年建立了覆蓋綠色發展、可持續合作和多邊治理的深厚合作網絡,尤其在環保、減排、安全生產等領域取得顯著成效。盡管面臨外部環境變化與政策分歧,中歐貿易依然保持強勁增長勢頭,雙方在多邊框架下也展現出良好的協作能力。
現場交流氣氛熱烈,與會中比嘉賓普遍認為,應在新形勢下進一步提升供應鏈協同效率與綠色投融資便利性,為中比經貿合作注入更強可持續動能,推動雙邊關系向更高質量、更深層次發展。
(來源:新華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