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DeepSeek大模型的爆火,讓在線旅游行業掀起了一場AI競賽。包括馬蜂窩、飛豬、同程旅行等旅游平臺密集布局AI,一場由AI驅動的行業洗牌正在悄然發生。“當你在迪拜購物中心迷路時,需要的不是100篇攻略,而是一個能告訴你‘P3 Zabeel出口打車最快’的答案。”馬蜂窩CEO陳罡展示手機中的“AI小螞”界面時,語氣略帶興奮。這個看似簡單的功能,實則是AI對旅游行業的一次“精準手術”:在海量信息中直接切割出用戶當下的需求,將內容轉化為即時服務。
對于AI的發展,陳罡預測,18個月后市場會出現拐點,屆時,AI技術市場會形成新的競爭格局,未來交易模式也將從“B2C”轉向“C2B”,而垂直類平臺更有機會破圈。
就在“五一”前夕,馬蜂窩部署了全新的旅游行業模型,并對其AI旅行助手“AI小螞”進行了一次大的升級,該產品具備多項實用功能,包括實時問答、行程線路規劃、在線旅行向導、多語言翻譯和個性化推薦等。
在談到自研的“AI小螞”時,陳罡掏出了手機,展示他此前在迪拜出差時的真實案例。陳罡說到,他當時在Dubai Mall(迪拜購物中心)想要打車前往下一個目的地時,由于購物中心面積龐大,出口較多,自己難以定位到能夠打車的出口。于是,他便開始詢問“AI小螞”。
陳罡展示了當時與“AI小螞”溝通的頁面:當他發出“應該定位到哪個出口打車”的問題后,“AI小螞”的回復為,建議定位到P3 Zabeel出口、P3 The Village附近的電影院停車場或是P4 Fashion Avenue停車場。陳罡說到,當時也詢問了其他平臺的AI助手,包括豆包與DeepSeek及部分旅游AI應用,但無一例外,都沒有給出他想要的答案。陳罡所說的答案是在當時場景下,能夠快速上車的地點,其他平臺給的答案都比較籠統,并不能馬上解決問題。
今年以來,包括同程旅行、飛豬、途牛等平臺均在布局AI。3月,飛豬“AI行程助手”上線,據了解,該產品集成了DeepSeek-R1及阿里云通義千問旗下主力模型的能力。此后,同程旅行也宣布其自主研發的旅游行業大模型“程心AI”正式完成與DeepSeek的技術融合,推出“AI+實時預訂”服務。一時間,在線旅游似乎掀起了一場“AI競速賽”。
當前雖然各家旅游平臺都在布局AI,但陳罡有著自己的理解。“旅游攻略看似是內容,實則是解決問題的工具型產品。”陳罡認為,AI的應用是要真正解決旅行者當下的需求,在“信息繭房”中準確匹配消費者實時需求,提供真正可落地的解決方案,而不是一味地在海量數據中檢索。
在過去的時間里,在線旅游平臺長期停留在信息聚合階段,僅能為消費者提供部分信息參考,無法實現從種草到提供攻略再到預訂的一站式服務,導致商業轉化效率較為低下。陳罡認為,上個階段成熟的內容形態無法滿足新時期消費者的需求,所以在AI時代,旅游攻略就需要升級為具有高度個性化且能夠提升消費者決策效率的工具。
旅游行業的競爭焦點,正從“資源占有”轉向“決策效率”。陳罡算了一筆賬:用戶平均瀏覽40篇碎片化筆記才能制定行程,決策周期長達17天,而AI能將這一過程壓縮到十幾分鐘甚至幾分鐘。“省下的不只是時間,更是商業機會。”
陳罡將當前的AI時代與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發展歷程進行類比:2011—2012年,移動互聯網時代還處于初期階段;到2015年,整個移動互聯網的格局和版圖已經基本確定;直到2018年,商業形態、公司規模等才趨于成熟。相比之下,如今的在線旅游正處于AI時代的早期階段,市場轉化率及交易數據尚未穩定。盡管AI技術的發展速度可能超越移動互聯網,但產業成熟仍需企業的持續探索與驗證。
“移動互聯網用了七年成熟,AI留給我們的窗口期只有18個月。”陳罡的預判帶著緊迫感。在他看來,2025年將成為行業分水嶺:通用大模型的技術紅利即將見頂,而垂直領域的“場景化AI”將決定勝負。
這種競爭的本質,是供應鏈的重構。傳統B2C模式如同“預制菜”——平臺打包機票、酒店、景點套餐,用戶被動選擇;而C2B模式則是“自助廚房”,AI將行業資源解構成“樂高模塊”,用戶任意組合,算法實時報價。“就像特斯拉用軟件定義汽車,未來旅游將由數據定義體驗。”陳罡比喻道。
這種變革的底層邏輯,實則是消費權的轉移。當Z世代游客的個性化需求超過供給側響應速度時,唯有彈性供應鏈能破解困境。未來的市場中,誰先教會AI理解“年輕人想要的沉浸式旅行”,誰就能定義新規則。
展望在線旅游行業的未來,陳罡認為,當同行都在“卷”AI時,平臺自研的核心技術是破局的關鍵所在。
面對當下發展的難點與挑戰,陳罡還說到,在線旅游平臺發展AI技術的核心瓶頸在于能否獨立擁有核心技術。他進一步解釋說,如果企業都依賴通用大模型,最終的解決方案將趨于同質化,就像新能源汽車行業,必須擁有自主研發的電池或電驅系統,才能真正打造差異化的產品競爭力。若在線旅游平臺僅接入DeepSeek等第三方大模型,將很難對產品的核心算法進行深度優化和迭代升級。“此外,深度理解用戶需求與旅行場景,將成為在線旅游平臺突破AI應用瓶頸的關鍵挑戰之一。”
如今消費者正深陷媒體時代的路徑依賴,無論是微信的社交傳播,還是抖音的算法推薦,本質上都在用海量信息占據消費者的時間,但到了真正要解決實際問題的時候,消費者需要的并不是大量碎片化的信息,而是能提升決策效率的服務交付。陳罡認為,綜合平臺像百貨商場,垂類平臺是買手店——AI時代需要更懂用戶的“旅行買手”。當泛內容平臺用信息流吞噬用戶時長,旅游平臺的價值必須升維:從“占據時間”轉向“節省時間”。
這種專業化壁壘正在顯現價值。當其他平臺的AI助手還在推薦“迪拜十大景點”時,“AI小螞”已能根據實時交通數據優化上車點;當行業聚焦價格戰時,馬蜂窩的AI行程規劃將酒店差價、景點排隊時長納入算法,幫用戶隱性節省15%—20%預算。這些細節,構成了垂類平臺的“護城河”。
回望旅游行業20年,從攜程“以龐大呼叫中心為基礎”的1.0時代,到美團跨界打劫的2.0時代,AI正在開啟3.0新紀元。這不是簡單的技術疊加,而是一場從交易效率到價值主張的全面革新。
正如陳罡所言,未來的贏家不會是流量霸主,而是那些把AI變成“用戶副駕”的企業。當行業從“販賣資源”轉向“經營信任”,旅游的終極戰場不再是App下載量,而是誰能用技術讓世界變得更小、更溫暖。這或許正是AI送給旅游業最好的禮物——在代碼與數據的森林里,重新發現人的溫度。
來源:北京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