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龍地產跨界轉型步伐持續推進。5月10日,臥龍地產發布公告稱,擬將持有的臥龍礦業(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礦業”)90%股權出售予公司間接控股股東臥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臥龍控股”)或其子公司。此舉標志著臥龍地產徹底剝離礦產業務。2024年臥龍地產總營收為36.11億元,其中礦產貿易業務以24.77億元占比高達68.6%。在礦產業務仍貢獻近七成營收的背景下,此時舍棄礦產貿易業務真的是好選擇嗎?
同日臥龍地產發布的另一則公告顯示,公司已于3月完成收購浙江龍能電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臥龍儲能系統有限公司等4家主營業務涉及新能源的企業,并且公司證券簡稱將于5月15日由“臥龍地產”正式變更為“臥龍新能”。押注“房地產+新能源”雙主業,又能否讓臥龍地產重獲新生呢?
5月10日,臥龍地產發布公告稱,擬將持有的上海礦業90%股權出售給間接控股股東臥龍控股。這也意味著交易完成后,臥龍地產將不再持有上海礦業股權,徹底剝離礦產貿易業務。
根據公告,本次交易擬采用現金支付方式,不涉及發行股份,不會影響公司的股權結構,不會導致公司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發生變更。
2024年臥龍地產總營收為36.11億元,兩大支柱業務房產銷售業務和礦產貿易業務即上海礦業營業收入分別為10.64億元及24.77億元。通過數據不難看出,礦產貿易業務仍為營業收入的主要來源,占比高達68.6%。
梳理發現,2022年1月,臥龍地產以6800萬元現金,購買臥龍電氣驅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全資子公司上海礦業100%股權。2022年財報顯示,臥龍地產礦產貿易業務的營業收入為35.99億元,同比提升304.46,而房產銷售業務營收僅為16.27億元,同比下滑34.71%。
臥龍地產憑借礦產貿易業務的優異表現,2022年總營收達到52.38億元,同比大幅提升53.98%。然而,短短三年時間,2024年該業務便下滑至24.77億元。
對于礦產貿易業務營業收入的下滑,臥龍地產方面在2024年財報中給出的解釋是,公司礦產貿易業務主要為銅精礦貿易,其中銅價是參照國內及國際兩個市場而確定,宏觀經濟的發展情況直接影響總消費需求,故而銅需求也將隨宏觀經濟周期的變化而變動,且銅下游市場需求可能發生變化,從而給公司未來業務發展帶來影響。
剝離礦產貿易業務的同時,臥龍地產選擇向新能源產業方向發展,尋找公司新的利潤增長點。
5月10日,臥龍地產發布的證券簡稱變更實施公告顯示,2025年3月公司完成收購浙江龍能電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44.9%股權、浙江臥龍儲能系統有限公司80%股權、臥龍英耐德(浙江)氫能科技有限公司51%股權和紹興上虞舜豐電力有限責任公司70%股權事宜,公司已對上述收購標的實現控制,并納入合并報表范圍。
公告明確,經公司申請,并經上海證券交易所辦理,公司證券簡稱將自2025年5月15日起由“臥龍地產”變更為“臥龍新能”,公司證券代碼“600173”保持不變。
收購多家業務涉及新能源的企業以及將證券簡稱改為“臥龍新能”,足以看出臥龍地產對于新能源業務的重視。但是,在臥龍地產收購的企業中,僅有龍能電力凈利潤尚可,其他企業均為虧損。
根據資產評估報告,2024年1—11月龍能電力營業收入為3.34億元,凈利潤約為1.05億元,歸母凈利潤為9670.34萬元。而臥龍儲能、臥龍氫能和舜豐電力的凈利潤則分別虧損336.89萬元、580.71萬元及66.03萬元。
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副院長嚴躍進表示,臥龍地產從傳統地產向“房地產+新能源”轉型,是其應對行業周期變化、尋求第二增長曲線的主動選擇。在“雙碳”目標與全球能源結構轉型的大背景下,新能源賽道的長期成長性具備戰略價值。但不容忽視的是,臥龍地產收購的企業中僅1家盈利,后續資源整合與虧損業務扭虧將考驗企業管理能力。
中國城市房地產研究院院長謝逸楓認為,臥龍地產將新能源產業作為未來經濟增長的核心賽道,具備行業風向標的戰略價值,通過培育優質標的打造上市平臺,未來可借助分拆上市等資本運作實現規模擴張;同時,作為傳統房企應對行業周期的前瞻性布局,多元化業務架構能夠更好地促進企業發展。
根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統計,2024年全球光伏新增裝機量同比增長超30%,動力電池出貨量增速達25%。行業高景氣度下,企業分化加劇,技術領先者以垂直整合和海外擴張鞏固優勢,而部分二三線廠商則面臨產能過剩與價格戰的擠壓。
例如寧德時代、比亞迪等動力電池龍頭企業分別實現507億元、402.54億元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15%和34%;華友鈷業、金風科技等新能源材料及裝備制造企業亦保持穩健盈利,歸母凈利潤分別達41.55億元、18.6億元。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部分企業則面臨經營挑戰。晶科能源、天合光能等光伏組件廠商,天能股份等儲能電池企業,以及上海電氣等新能源裝備制造商,均出現歸母凈利潤同比下滑甚至虧損的情況。
臥龍地產此次的跨界并非首次,2017年臥龍地產成功收購廣州君海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君海網絡”)51%的股權,形成“房地產+游戲”的經營模式。
但在2020年君海網絡經營面臨挑戰,凈虧損達1.73億元,同比大幅下滑174%。此后,臥龍地產便果斷放棄游戲業務,并在2022年收購上海礦業100%股權進軍礦業。
房企跨界轉型的不在少數。例如,2024年7月,格力地產置出所持有的上海等地相關房地產開發業務對應的資產負債及上市公司相關對外債務,并置入珠海免稅集團不低于51%的股權,從房地產轉型做免稅業務。
此外,華遠地產、津投城開、美的置業等房企則相繼將經營重心轉至城市運營服務、供熱、綜合能源服務及新能源發電、輕資產經營等。
在合碩機構首席分析師郭毅看來,隨著房地產行業進入深水區,企業自身應多元拓展業務觸角,而非一味擠占競爭激烈的擁擠賽道。
根據克而瑞數據,2025年1—4月銷售百強房企拿地集中度依然維持高位,銷售TOP 10房企新增貨值占銷售百強新增貨量的69%,較2024年末增加7個百分點,未來市場格局仍將集中于頭部企業;此外,銷售TOP 11—20新增貨值占比14%,TOP 21—30新增貨值占比6%,TOP 31—50新增貨值占比7%,后50強新增貨值占比僅有3%。
不難看出,綜合性大型房地產開發企業在一線城市已占據絕大部分市場份額,這也導致小企業在拿地過程中面臨巨大的資金壓力與開發壓力,以及產品設計與規模優勢缺失的多重壓力。
郭毅表示,健康發展的核心前提,在于企業運營需要保持在良性賽道上,并沿此持續發展,未來賽道或將越走越寬?;诖朔椒ㄕ撆袛?,單一房地產開發業務已不再是小而美房企的主航道選擇,而應積極探尋與自身優勢資源契合的新領域進行拓展,方能走出符合企業自身發展需求的健康路徑。
來源:北京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