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拍攝的天津自貿試驗區東疆片區一景(無人機照片)。趙子碩 攝
未來幾年,GE醫療將在其磁共振東半球總部——天津磁共振基地增加投入5億元。
在21日召開的天津市落實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推進大會暨天津自貿試驗區建設十周年總結大會上,GE醫療中國副總裁陳和強宣布了這一決定。
中國北方首個自貿試驗區——天津自貿試驗區迎來掛牌十周年。乘著天津自貿試驗區“保稅+”系列制度創新的東風,2025年,GE醫療獲批在自貿試驗區外、天津濱海新區內開展醫療器械保稅維修。
“這一創新有助于我們探索適合高性能醫療設備綠色升級和再制造的可行路徑。”陳和強說。
將制度創新與發展需求緊密銜接,深化重點領域改革,是天津自貿試驗區堅持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一貫堅持。
天津財經大學經濟學院院長齊俊妍認為,天津自貿試驗區不僅是制度創新的“試驗田”,更是城市轉型的“催化劑”,助力天津重塑北方對外開放高地和形成經濟發展引擎。
在對接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的過程中,天津自貿試驗區一直學習規則、熟悉規則甚至參與規則制定。
天津云遙宇航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業從事氣象衛星相關服務的高新技術企業,國際上有很多權威機構向該企業提出合作意向,但涉及數據安全,企業自身難以把握。
針對云遙宇航等公司現實需求,天津市商務局聯合天津自貿試驗區管委會主動對接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發布自貿試驗區“企業數據分類分級標準規范”和“數據出境管理負面清單”,實現國內自貿試驗區數據跨境流動“雙首個”創新。
“根據新政策,公司可以有選擇地進行數據出境,清單外的一般氣象數據自由流動,降低了經濟和時間成本。”云遙宇航公司董事長李峰輝說。
制度創新還帶來外籍人員往來便利。在紐約茱莉亞學院百年來首個海外合作辦學項目——天津茱莉亞學院,已有85%的外籍教師通過自貿試驗區的便利政策獲得永久居留身份證。
如今,天津自貿試驗區的外籍高層次人才申請在華永久居留流程持續優化,境外職業資格認可范圍拓展至7個領域27項,外國高端人才來華工作許可年齡限制已經取消。
制度創新帶動首創性、集成式改革試驗成效顯著。這尤其在天津融資租賃和商業保理業務發展上體現明顯。
天津自貿試驗區東疆片區自貿工作局副局長耿賓遙說,通過融資租賃出口退稅、資本金意愿結匯等數十項創新試點政策,東疆片區飛機租賃規模從2015年的400多架,發展到2022年突破2000架,崛起為僅次于愛爾蘭的世界飛機租賃高地。
天津自貿試驗區中心商務片區通過“數字人民幣+貸款發放+保理業務”的供應鏈金融場景等科技賦能和模式創新,幫助產業鏈上下游中小微企業獲得低成本融資,累計交易規模達3萬億元以上。
天津市商務局副局長王亞剛說,10年來,天津自貿試驗區秉承“為國家試制度、為地方謀發展”的理念,累計實施686項制度創新舉措,49項經驗案例在全國復制推廣,215項制度創新成果在京津冀地區復制推廣。2024年以天津1%的土地,貢獻了全市38%的進出口額,實際使用外資超過全市的40%。
中山大學自貿區綜合研究院發布的“2023-2024年度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制度創新指數”顯示,天津自貿試驗區得分83.49,在全國自貿試驗區中連續五年位列前三。
面向新十年,天津自貿試驗區明確了新使命——在服務國家戰略布局中展現新作為,在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中實現新突破,在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中培育新動能,在持續擴大對外開放中激發新活力,在著力打造優質營商環境中塑造新優勢,努力建設一流高水平自由貿易園區。
陳和強說,一系列創新措施將極大激發新質生產力在高端醫療器械智造領域的活力,提升產品國際競爭力。
“我們將開展首創性、集成式探索,促進天津自貿試驗區制度型開放水平、系統性改革成效、開放型經濟質量全面提升,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更寬領域為國家高水平對外開放積累經驗。”天津自貿試驗區管委會專職副主任、濱海新區副區長梁益銘說。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