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以來,監管部門對支付機構的嚴監管態勢不減。據,截至4月15日,年內支付機構已累計收到26張罰單(以罰單公布日期為準)。從機構違規行為來看,違反反洗錢業務管理規定、違反特約商戶管理規定、違反清算管理規定等成為監管關注的重點。
其中,涉及兩張千萬元級別罰單,北京雅酷時空信息交換技術有限公司因存在交易信息設置及上送不規范、支付接口管理不規范、未落實外包管理相關規定、未按規定將手續費收入計提至特定自有資金賬戶等8項違規行為,被罰沒共計1199.237萬元;廣州市匯聚支付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涉及違反特約商戶管理規定、違反支付賬戶管理規定、違反有關清算管理規定、違反有關支付機構管理規定,被監管部門罰沒共計1061萬元。
僅4月份以來,就有5家支付機構領到罰單。涉及蘇州市民卡有限公司、快錢支付清算信息有限公司山東分公司、上海匯付支付有限公司、杉德支付網絡服務發展有限公司、迅付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機構。
例如,央行江蘇省分行行政處罰決定信息公示表顯示,蘇州市民卡因違反特約商戶管理規定,被罰款3萬元。另據央行山東省分行行政處罰信息公示表顯示,快錢支付因違反清算管理規定,被罰款2萬元。
年內罰單情況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支付行業監管趨勢,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吳丹分析稱,從2025年以來支付機構收到的罰單情況來看,罰單金額分化明顯,體現了監管部門“精準施策、分類監管”的治理思路。下一步,監管或將針對在反洗錢、數據安全等領域存在重大合規漏洞的機構,釋放“零容忍”信號、執行“雙罰”和大額處罰;對操作流程等輕微違規的機構,則優先處以“容錯糾錯”小額罰單。
中國(上海)自貿區研究院金融研究室主任劉斌預計,科技類信息安全和數據保護會是監管關注的領域。同時,在支付產業全鏈條監管中,機構尤其需要關注反洗錢、商戶管理等方面的合規建設,將合規工作落實到支付業務的各流程環節,增強風控能力及科技水平。
對于支付機構的合規發展,吳丹建議,機構需加快構建全流程合規管理體系,化監管壓力為轉型升級的動力,尋求合規與創新間的平衡。充分發揮金融科技賦能作用,加快建設AI算法系統實時監測交易異常,自動化生成合規報告,通過技術手段最大限度降低人為疏漏、操作風險與合規成本。此外,支付機構對內要著力構建專業化合規團隊,完善跨部門溝通協作機制,培養復合型合規人才;對外需深度參與行業協會建設,與同業機構協同應對跨境支付等新興業務領域的合規挑戰。
(來源:證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