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美國一些人的關稅訛詐嚴重沖擊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面對這一局面,中歐不約而同選擇攜手應對,不僅重啟貿易救濟對話機制,還就電動汽車價格承諾、汽車產業投資合作等議題啟動磋商。中歐相向而行、深化合作,將是抵御全球經濟動蕩、維護全球經濟穩定的重要力量。
上周,正當美國一些人揮舞“對等關稅”大棒在全球掀動波瀾時,中國與歐洲之間在不同層級展開密集交流互動,這不僅為中歐雙邊關系注入新動能,更向世界傳遞出明確信號:在單邊主義與保護主義肆虐的逆流中,中歐相向而行、深化合作,將是抵御全球經濟動蕩、維護全球經濟穩定的重要力量。
當前,美國一些人的關稅訛詐嚴重沖擊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據測算,美國僅占全球貨物貿易的13%,但其單邊政策卻通過關稅傳導效應,導致歐盟出口受阻、發展中國家原材料市場萎縮,甚至可能使今年全球商品貿易量整體萎縮約1%。面對這一局面,中歐不約而同選擇攜手應對。4月8日,中國商務部部長王文濤與歐盟委員會貿易和經濟安全委員謝夫喬維奇視頻會談時,雙方認為美國加征關稅嚴重沖擊國際貿易,并承諾共同維護以世貿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這種共識絕非偶然——2024年中歐雙邊貨物貿易額達7858億美元,占全球貿易總量的三分之一以上,雙方早已形成密切的經濟共生關系。
中歐經濟的互補性,為合作抵御外部沖擊提供了堅實基礎。中國擁有全球最完整的制造業體系,是世界制造業第一大國,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約30%,連續15年位居全球首位,而歐盟在高端裝備、精密儀器等領域具有優勢。得益于中歐雙向投資合作,2024年德國大眾二分之一、寶馬三分之一和奔馳汽車36%的全球銷量來自中國市場;匈牙利有望在2030年成為歐洲最大、全球前五大新能源電池生產中心。同時,中國對歐出口和投資“加快了歐洲綠色化與數字化雙轉型”,歐洲的技術輸入也推動了中國產業鏈向高端攀升。這種互利共贏的格局,使得中歐在面對美國一些人不斷設立關稅壁壘時,能夠通過產業鏈協同對沖風險。
中歐在捍衛自由貿易理念上高度契合。4月初召開的中瑞、中挪經貿聯委會上,雙方均強調“反對將經貿問題政治化”,堅持通過世貿規則解決爭端。這種共識源于共同的歷史上的成功合作經驗: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期間,中歐貿易逆勢增長,成為支撐全球經濟復蘇的重要引擎;2020年疫情沖擊下,中歐班列開行量同比增長50%,大量防疫物資從東方送到亞歐大陸的另一端,成為各國攜手抗擊疫情的“生命通道”和“命運紐帶”。
面對美國一些人強推“小院高墻”,中歐不僅重啟貿易救濟對話機制,還就電動汽車價格承諾、汽車產業投資合作等議題啟動磋商。這種求同存異的務實合作態度,展現出成熟經濟體妥處貿易摩擦的智慧和擔當。當前,中歐宣布將繼續在世貿組織框架下加強溝通,共同推進世貿組織改革,維護以世貿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維護健康、穩定、可預期的全球貿易環境符合中歐雙方乃至全球絕大多數經濟體的利益,有助于抵消美國關稅訛詐對多邊貿易體制的傷害,重新激發貿易對經濟增長的積極作用。此外,作為應對氣候變化的倡導者和踐行者,中歐雙方還可以充分發揮雙方內部市場優勢,引領綠色低碳領域全球貿易、投資和技術合作與規則制定,共同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1975年中歐建交時,雙邊貿易額不足24億美元;50年后,這個數字增長了300多倍。站在新的歷史節點,中歐關系早已超越單純的利益交換,成為履行國際責任,共同維護經濟全球化潮流和國際貿易環境,共同抵制單邊霸凌行徑的關鍵力量。當美國一些人試圖用關稅撕裂全球經濟時,中歐選擇用對話彌合分歧;當保護主義試圖讓世界退守孤島時,中歐堅持以開放培育新機遇。這種相向而行的努力,不僅為中歐人民維護利益創造福祉,更在變亂交織的時代為維護國際公平正義,維護國際規則和秩序提供了堅定而有力的支撐。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