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行業:差異化創新與增強供應鏈韌性并行
近日,美國“對等關稅”政策引發市場對中國醫藥企業出口業務的關注。從多家藥企的最新回應來看,得益于前瞻性的全球化布局、供應鏈韌性及創新升級,短期看沖擊尚在有限范圍內。與此同時,中國生物醫藥產業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國際市場,通過差異化創新與國際協作,在挑戰中挖掘新機遇,展現行業應對變局的智慧與韌性。
對中國藥企短期影響有限
從部分上市公司回應情況來看,關稅政策短期對國內藥企影響有限。
華潤雙鶴在投資者互動平臺上表示,公司出口美國業務收入占比較小,且公司產品出口覆蓋超50個國家,單一市場政策變動對公司業務影響較小。公司將密切關注美國關稅政策的動向,積極研究和制定應對措施,有效降低風險。
健康元、司太立、國邦醫藥與科倫藥業等企業也表示,對美出口業務占比微乎其微,短期內政策沖擊直接影響非常有限。公司將持續密切關注國際貿易形勢及相關政策變化,積極應對,確保公司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
健友股份從行業視角分析稱,美國注射劑供應鏈的脆弱性可能推高供應商議價權,而中國藥企憑借質量升級與創新突破,有望在競爭中占據更有利地位。藥明康德雖未明確量化關稅影響,但其優化的供應鏈體系與精細化運營策略,已為不確定環境中的客戶需求提供了確定性保障。
構建差異化創新優勢
構建差異化創新優勢,是目前中國藥企突破外部挑戰的核心路徑。
復星醫藥執行總裁王興利表示,藥企想要融入國際市場,需要建立起差異化發展優勢。例如,藥企可以采取組合式創新的策略。以創新藥快跟模式,保持企業充足的財務收入。同時,布局best-in-class(同類最佳)產品,并投入資源進行源頭創新。
以復星醫藥為例,其采取產學研“手拉手”模式開展源頭創新,讓高校參與藥品從開發到上市全流程。“高校科研具有科學性優勢,企業在臨床和市場價值判斷上有優勢,二者結合可達到頂尖藥企開發水平,助力中國藥企成為跨國藥企。”王興利說。
東陽光藥首席科學家林凱稱,藥企應同步推進短期盈利的跟隨性項目與需要長期投入的顛覆性創新。只有敢于在差異化項目上花時間,才能以時間換空間。
林凱的觀點與先聲藥業高級副總裁吳奕涵的“賽道聚焦論”不謀而合。吳奕涵以中國新能源汽車實現彎道超車為例,建議藥企謹慎選擇細分領域,集中資源突破關鍵技術。
翰森制藥首席技術官江山則認為,國內藥企正從仿制藥轉向“自研+BD引入”雙輪驅動模式,加速創新藥管線的國際化布局。
面對復雜的國際市場環境,資本運作與國際化協作同樣是藥企夯實根基的關鍵策略。
華潤醫藥首席科學家陳波提出,通過設立產業基金孵化早期項目,或并購整合核心技術與管線,藥企可快速補足短板。據其介紹,華潤醫藥近年來通過收購昆藥、天士力等企業,構建了從研發到商業化的全產業鏈閉環,并在創新藥領域形成“并購補短板+臨床資源協同+商業渠道賦能”的獨特模式。
在出海路徑上,License-out(許可輸出)與共同開發模式成為主流選擇。陳波認為,藥企可通過與國際合作伙伴共享創新藥管線,借助其本地化渠道降低海外運營成本與監管風險。吳奕涵表示,License-out需升級為“共同開發”,深度參與全球研發流程,同步提升技術能力與國際話語權,實現從交易到共生的轉變。
增強供應鏈韌性以抵御風險
不容忽視的是,當前環境下,部分企業的供應鏈仍面臨潛在壓力。
賽諾醫療在投資者互動平臺表示,短期內,由于公司在原材料庫存方面有一定的儲備量,因此不會對公司產品生產成本產生過多影響。長期來看,公司將積極應對,通過國產替代等方式降低進口原材料的使用比例,進而抵消關稅政策對公司供應鏈的影響。
百花醫藥同樣聚焦采購端風險。公司提到,從供應鏈的采購端分析,供貨期和采購成本會受到一些影響,特別是涉及進口參比制劑、精密檢測設備及關鍵耗材等品類,公司將采取多維度應對預案,如建立動態價格監測機制,對關鍵物料實施多家供應商備案儲備,積極推進國產替代,與戰略供應商保持合作,對長周期物料保持安全庫存等。
縱觀各家企業表態,“未雨綢繆”與“順勢而為”成為關鍵詞。無論是加速國產替代、優化全球布局,還是向上游延伸供應鏈,中國藥企的應對策略體現出行業整體的韌性與遠見。短期來看,關稅政策的影響可能是局部的;長期而言,這場風波或將成為倒逼產業升級的契機。
醫療器械行業:主動調整出海策略 變革中尋新機
4月8日,第91屆中國國際醫療器械博覽會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啟幕,來自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5000家企業共赴這場“全球醫療風向標”盛會。在現場看到,各類“AI+醫療”機器人首發新品迭出,吸引國內外觀眾駐足關注。面對美國“對等關稅”等外部挑戰,多家醫療器械行業企業負責人表示,將主動調整出海策略,加速技術創新與產品升級,強化產業鏈布局,在變革中尋找新機遇。
“盡管國際形勢復雜多變,但我們也認識到,中國的制造能力短期內是其他國家難以替代的。”穩健醫療營銷副總裁張燕表示,目前公司所受沖擊有限。公司將加速海外終端建設,包括制造、渠道和品牌的本土化,以進一步深化全球市場布局。
創新是醫療器械行業面對外部挑戰的另一關鍵詞。腔鏡手術機器人、骨科手術機器人、遠程手術系統……在微創醫療“智能手術全解方案試駕區”,眾多參觀者駐足,不少“老外”組團前來體驗。
“展臺的外國參觀者數量遠超預期。”微創醫療展臺相關負責人表示。數據顯示,2024年,微創醫療各業務板塊產品出海勢頭強勁,出海業務收入同比增長85%。
“創新能力始終是微創醫療的根本和核心競爭力之一,出海戰略已成為公司發展的重要選擇,未來公司將堅定不移地推動核心競爭力產品進入全球市場。”上述負責人表示,公司將持續通過創新驅動,加速“中國智造”高端醫療設備的全球臨床推廣,讓中國技術惠及更多患者。
受訪企業認為,變革中蘊藏著新機遇。“海外市場并不僅限于美國,實際上還有大量其他市場可供開發。同時,外部挑戰或可促使其他受挑戰市場重新評估與中國貿易合作的潛力,這為擴大中國制造在全球市場的影響力提供了新的機遇。”杭州靈眸醫療科技有限公司董事何鵬表示,面對外部挑戰,企業出海的形式、策略和主戰場可能會有所不同,但出海的趨勢不會改變。靈眸醫療將繼續關注國際市場動態,探索多元化的市場機會,以應對全球貿易環境的變化。
“產品與創新是全球化的長期通行證”——湖南上市公司談應對美“對等關稅”
“全球化進程中的外部關稅政策波動是新常態,關稅是短期過路費,產品與創新才是長期通行證。我們依然堅信長期主義,以創新為引擎、以客戶價值為核心,這樣才能在復雜環境中實現可持續增長。”在回應美國“對等關稅”影響時,消費電子產業鏈上市公司安克創新相關人士表示。
近日,愛爾眼科、中聯重科、圣湘生物、藍思科技等湖南上市公司紛紛發聲:一方面,大部分上市公司對美業務占比較小,影響可控;另一方面,湖南上市公司進一步堅定信心、凝聚力量、靈活應對,持續推進全球化與多元布局,聚焦產品與創新,以自身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對沖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
推進全球化與多元布局
4月10日,中聯重科在互動易平臺回答投資者提問時表示,美國“對等關稅”對公司直接影響非常有限。2024年,公司來自美國市場的營收占比不足1%,從美進口零部件金額約為1600萬元,占營業成本比例不到0.05%。
中聯重科相關人士介紹稱,近年來,中聯重科持續深耕全球市場,已建立起高度均衡、極具韌性的全球業務體系,能夠有效應對單一市場政策波動所帶來的不確定性,具備顯著的抗風險能力。
愛爾眼科表示,其進口藥品原產地主要分布于日本、瑞士、德國、比利時、愛爾蘭、美國等地,原產于美國的藥品采購金額占所有藥品采購金額的2.6%左右。
愛爾眼科表示,今后擬采取的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多元化采購渠道,增加對國內供應商及非美供應商采購比例;持續優化供應鏈優化;逐步進入部分上游供應鏈;積極開發和利用眼科垂直大模型Aier GPT賦能供應鏈管理。
目前,愛爾眼科海外業務收入占比為10%至15%,布局以歐洲及東南亞為主。
藍思科技回應市場關切稱,得益于前瞻性的全球化布局和持續深入的多元化發展戰略,公司已構筑起穩健的全球供應鏈體系。目前,藍思科技在全球擁有9個研發和生產基地,包括位于越南、泰國、墨西哥的生產基地及多個國際辦公駐點。據介紹,藍思科技2024年海外業務占比為58%,其中大部分出口通過保稅區完成,規避了關稅波動風險。
進一步聚焦產品與創新
“外部環境的變化,進一步堅定了我們重研發、重用戶體驗、重產品創新的決心。2025年,我們要進一步聚焦產品創新、品牌心智建設、全球化柔性供應鏈等戰略行動。”安克創新相關人士表示。
具體來看,安克創新將采取三方面措施:一是進一步提升核心競爭力。通過極致創新、持續投入研發和提升品牌影響力,強化產品創新力,提高品牌議價權,保障自身在市場競爭中持續處于優勢地位;二是持續開展全鏈條降本增效。進一步優化產品設計和過程管控,通過與供應商的緊密合作,發揮規模效應,在不降低品質的前提下降低產品生產成本;三是探索新興市場增量,分散區域政策風險。
圣湘生物相關負責人表示,公司產品出口主要覆蓋歐洲、東盟、中東等地區,對美業務占比小于1%。未來,將通過診療一體化布局加速推動體外診斷、生物制造兩大業務板塊持續創新,打造全球化的平臺型企業。
動壓油膜滑動軸承領域龍頭企業崇德科技表示,公司將積極調整市場策略,有效應對關稅政策變化帶來的挑戰,并加速推進產品替代與國際化進程。
實探“世界超市”義烏——“訂單不會少!”
義烏商貿城人氣依然熱鬧
“訂單正常,暫時沒有受到影響”“我們正在加大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銷售”“目前正在協商,可能會拿出2%或3%的利潤幫客戶分擔關稅”……
美國“對等關稅”風波愈演愈烈,作為“世界超市”的義烏如何應對,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4月10日,走訪了義烏商貿城,市場仍然保持了一貫的熱鬧人氣,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不少來自非洲、亞洲和中東的采購商正在穿梭于各個店鋪采購著貨品。
有商鋪經營者表示,受益于供應鏈優勢和多元化的市場布局,目前經營情況一切如常,并未受到太大影響。面對大幅增加的關稅,“謹慎觀望”成為大多數商戶和采購商的共同選擇。
“產品具有競爭力”
義烏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每天有22.43萬客商穿梭于此,210萬種商品經3000萬件快遞發往世界各地。加征關稅導致出口成本上升,原本微薄的利潤空間將進一步被壓縮。但在采訪中,眾多商家并沒有被動接受,而是選擇主動出擊。
模界先鋒是一家在義烏經營燃油車模、船模、航模的商鋪,創始人潛春海表示,公司產品具備足夠競爭力,并不擔心美國市場的波動。“國內有完善的玩具產業鏈,價格和品質都具備很強優勢,是國外很難替代的,好產品一定會有好訂單。”他表示。
一位經營家居用品的商家,前一天剛剛收到北美客戶的郵件。在郵件中,客戶表示目前政策波動太大,希望再觀望一段時間,等政策穩定后再訂貨。該公司負責人近期也在和客戶緊密溝通,并協商拿出一部分利潤來和客戶分擔關稅壓力。“客戶合作很多年了,我們也希望共同應對沖擊,可能會拿出2%至3%的利潤。”該商戶負責人說。
一家經營圣誕用品商鋪的老板表示,為了應對關稅風險,一些北美客戶2024年底就提前下單囤貨,目前公司已經調整市場戰略,優化生產流程、減少材料備貨和成品庫存,降低內部運營成本來減少關稅影響。
開拓多元化市場
在現場看到,不少商家的“訂單不會少”的底氣來自不斷拓展的全球市場。“剛剛成交的一單就是來自蒙古國的客戶,今年以來俄羅斯及中東、南美等國家和地區的客戶特別多。”潛春海表示。
“義烏產品的豐富多樣和性價比優勢,其他地區難以比擬,哪怕漲價,只要在合理范圍內都不會影響訂單,還是有競爭力的。”伊凌諾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陶菊英說。
4月7日,小商品城集團在互動平臺表示,2024年,義烏市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合計進出口4133.40億元,同比增長18.2%,占同期義烏市進出口總值的61.8%,成為拉動外貿增長的核心動力。公司依托義烏市場“一帶一路”節點優勢,已形成覆蓋亞洲、非洲、中東及拉美等新興市場的全球化網絡。
義烏海關數據顯示,2024年,義烏對美國出口910.7億元,占義烏全市出口總值的15.5%左右。與此同時,義烏對新興市場的貿易額快速上升,2024年對非洲、拉丁美洲和東盟分別進出口1220.9億元、1116.7億元和640.5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6.4%、24.4%和26.2%。
創新構建“護城河”
不少業內人士認為,義烏民營企業、個體戶占據主導地位,過去幾年國際形勢變化,已經讓義烏商人練就了靈活應變的能力。“義烏市場發展了四十多年,靠的就是對市場風向的把握。加征關稅對義烏小商品既是短期陣痛,也是長期轉型的倒逼動力”。
不少商鋪負責人表示,這時候更加需要主動出擊,在轉型中求發展,通過創新升級構建自己的“護城河”。用好的產品和服務來提升價值,不打價格戰,這才是留住市場的“法寶”。
“通過產品升級,我們不僅可彌補加稅帶來的損失,還將開拓更廣闊的市場。”義烏市美時化妝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吳劍晶表示,往年歐美客戶較多,但是近兩年,很多客戶來自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這個趨勢越來越明顯。
在義烏做服裝出口生意的王女士表示,以前主要將產品出口到美國,去年以來,公司把業務拓展重點放在歐洲和亞洲其他國家,并成功爭取到不少訂單,在一定程度上將可對沖關稅帶來的沖擊。
(來源: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