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化硅市場正在迎來新格局。3月12日,三安光電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三安光電”)在投資者互動平臺披露,其位于重慶的8英寸碳化硅襯底生產線已正式投產,這標志著國內碳化硅產業在規模化生產領域邁出重要一步。
前不久,三安光電與安意法半導體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意法半導體”)在重慶合資設立的安意法半導體碳化硅晶圓工廠正式通線,預計2025年四季度批量生產,將成為國內首條8英寸車規級碳化硅功率芯片規模化量產線。
隨著碳化硅產業逐步邁入8英寸時代,企業競爭也將愈發白熱化。
多位專家在日前舉行的2025功率半導體制造及供應鏈高峰論壇上(以下簡稱“論壇”)表示,對于已經進入汽車等高端市場的產業鏈玩家而言,過硬的產品質量和穩定的供應能力才是長期立足發展之本。
行業競爭加劇
三安光電副董事長、總經理林科闖在上述論壇上表示,國產碳化硅功率芯片一兩年內將實現大規模“上車”,碳化硅功率芯片成本一兩年內將下降40%至50%。
成本的下降意味著更多中低配的新能源車可以用上碳化硅功率芯片。
三安光電董事、副總經理林志東表示,成本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芯片尺寸不斷變大,生產效率不斷提升。同時,設備和物料的國產化,以及各個環節良率的提升,都在助力成本降低。國產碳化硅器件以往只應用于20萬元級別的新能源汽車,但近期已有10萬元左右的新能源汽車車型逐步導入碳化硅器件。
受益于成本下降,國產碳化硅加速“上車”,一方面促進其在新能源汽車等行業的應用。但另一方面,價格的下降也讓這個行業的競爭加劇。
在此背景下,產業鏈協同就格外重要。襯底是碳化硅產業鏈的上游和源頭,襯底的產能和質量決定了后續的器件產能和性能。據了解,三安光電具備完整的產業鏈布局,從材料制備到芯片制造再到封裝測試能夠實現產業鏈的協同發展,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降低成本。
據林志東介紹,在碳化硅領域,三安光電與汽車行業上下游企業深度合作,通過聯合創新、共建生態等方式,快速提升產品在汽車市場的適配性與競爭力。
積極創新破“內卷”
作為第三代半導體材料的代表,碳化硅憑借其耐高溫、高頻率、低損耗的特性,在新能源汽車、光伏儲能、智能電網、5G通信等領域掀起了一場材料革命。
碳化硅是目前半導體行業中最景氣的賽道之一。市場研究機構Yole數據顯示,碳化硅市場規模在2023年達到27.46億美元,預計到2029年將達到98.73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約為24%。
市場需求廣闊,許多廠商的產能爬坡速度也超預期。但目前碳化硅市場面臨的問題是,不少產能尚未完全釋放,就遭遇了行業“內卷”,企業為了搶占市場,不得不降低價格。
林志東認為,在碳化硅產業鏈各環節,中小廠商大多憑借大幅擴產、低價競爭的策略換取市場份額。但市場過剩的大多是中低端產能,相比之下,車規級市場對產品性能、可靠性的要求頗高。
湖南三安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湖南三安”)市場部經理廖成恭也表示,“內卷”之下,碳化硅行業洗牌已經開始出現,未來行業或許只能剩下兩三家頭部企業。
河南中宜創芯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孫毅在論壇上提到,我國碳化硅材料產業正迎來“百團大戰”,需要合理競爭,建立良性產業生態,加強行業合作,才能推動國內產業的快速發展。
目前,市場主流正在從6英寸向8英寸轉換,未來碳化硅產品將更具性價比,這將進一步拓展其在新能源汽車、光伏儲能、AI等領域的應用范圍。
據了解,湖南三安的碳化硅襯底在AI/AR眼鏡領域與國內外終端廠商光學元件廠商緊密合作,目前已向多家客戶送樣驗證。此外,碳化硅產品也可應用于AI服務器電源,目前,湖南三安已實現對多家主流服務器電源客戶供貨。
三安光電相關人士表示,一片6英寸碳化硅襯底能夠制作2副AR眼鏡、8英寸襯底則對應3副至4副,從預估的2024年全年出貨量150萬臺來計算,折算成6英寸襯底約對應75萬片/年的需求,市場規模為10.8億元。
廖成恭表示,碳化硅襯底材料在光學應用(AR眼鏡)方面的應用在逐年擴大。同時,碳化硅引領光伏儲能的創新與效率也在提升,2025年整體規模有望達45.2億元。
(來源:證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