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金融”一詞出現了22次,凸顯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性。“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等部署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錨定航向。作為實體經濟風險管理的“壓艙石”和資源配置的“導航儀”,期貨市場正以風險管理、創新驅動、數字賦能和全鏈服務為抓手,深度融入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在推動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賦能科技創新、助力鄉村振興、助力綠色轉型中彰顯金融擔當。
鍛造新質生產力:
構建“期貨+科技”雙輪驅動生態
期貨市場是服務科技創新的“主力軍”。中國證監會主席吳清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經濟主題記者會上明確表示:“加大支持科創的金融產品服務供給。資本市場支持科技企業不只有上市一條路,也不只有股票一種工具,債券、可轉債、優先股、資產證券化、期權、期貨等產品和工具也可以有所作為,能夠提供‘接力棒’式的融資支持和服務。”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期貨市場加速與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數字技術深度融合,進一步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能力。隨著DeepSeek等大模型的推廣和應用,未來國內交易所有望上線AI算法交割庫,通過智能物聯網實時監控大宗商品倉儲物流,提升產業鏈協同效率;期貨公司智能投研服務平臺有望取得新突破,實現農產品從田間到工廠車間的全流程數據映射,助力企業精準預測供需波動。
針對半導體、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期貨市場提供原材料保供穩價等風險管理服務,助力企業降本增效。期貨創新步伐永不停歇,未來不排除推出“研發費用對沖期貨”,允許科創企業鎖定技術攻關成本,破解“創新投入大、成果轉化難”的痛點。衍生工具有望成為新質生產力的“孵化器”。
暢通經濟循環:
期貨價格信號引領要素高效配置
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期貨市場天然具備跨區域、跨行業的資源配置優勢。
以鐵礦石、螺紋鋼等大宗商品期貨為例,通過建立全國統一的交易規則和價格體系,有效打破區域定價壁壘,推動商品要素在全國范圍內高效流通。
生豬期貨有利于破除區域割裂,將“北豬南運”升級為“北肉南運”,聯動30個省級生豬調運平臺,推動全國生豬流通成本降低。
上海原油期貨的“國際平臺、凈價交易、人民幣計價”模式,不僅為國內能源企業提供風險管理工具,更在全球大宗商品市場發出“中國聲音”,助力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我國期貨市場品種體系日益完善,正在為統一大市場建設注入金融動能。
賦能產業躍遷:
全周期服務傳統與新興“雙賽道”
期貨市場助力傳統產業智變升級。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傳統產業改造提升”。
期貨市場正成為傳統行業轉型升級的“穩定器”。某鋼鐵集團通過螺紋鋼期貨套期保值,在行業周期性波動中保持穩定利潤率,將節省的風險成本投入智能煉鋼技術改造;山東某輪胎企業運用天然橡膠期權組合策略,在原材料價格劇烈波動中實現成本可控,得以專注高端產品研發;浙江某化纖企業利用PTA期貨基差貿易,在行業下行周期中逆勢拓展再生纖維產能,產品溢價率提升25%。
期貨新興產業集群崛起。圍繞新能源、低空經濟等新增長極,期貨工具精準護航。期貨市場通過創新工具供給,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保駕護航。以工業硅、碳酸鋰期貨為例,這些新能源領域“工業糧食”的期貨品種上市,幫助光伏、鋰電池企業鎖定原材料成本,為萬億級新能源產業系上“安全帶”。
為鄉村振興注入動能:
“期貨+”構建“三農”安全網
“保險+期貨”模式迭代升級,提升農業全產業鏈韌性。例如,未來海南天然橡膠“保險+期貨”項目有望引入衛星遙感監測,實現災害定損效率提升。在新疆棉花主產區,“保險+期貨”為棉農提供風險保障,既穩定了棉紡產業鏈基礎,又推動傳統農業向規模化、機械化轉型。
更值得關注的是“期貨+數字農業”新實踐。數字技術催生的數字金融為政策性農業保險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降低了供需雙方的信息不對稱程度,降低了金融服務的成本,為農業保險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持,提高了風險管理水平和經營效率。期貨市場服務“三農”模式不斷創新,織密鄉村振興“金融防護網”。
護航綠色轉型:
碳金融工具助力低碳發展
落實“雙碳”目標,期貨市場構建多層次綠色金融體系。未來,碳排放權期貨有望推出,直接服務“雙碳”目標,引導資金流向綠色技術創新領域。
創新綠色融資模式,未來電力期貨有望上市,將與REITs市場實現聯動,助力西北風光電基地引入長期資本。電力期貨研發已經在路上,得到了政策支持。例如,2023年,中國人民銀行會同證監會等聯合印發的《關于金融支持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的意見》以及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的《粵港澳大灣區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均提出,支持廣期所建設電力期貨市場,服務合作區綠色金融發展。
從田間地頭到星辰大海,從傳統車間到智能工廠,期貨市場始終與國家戰略同向同行。在2025年全國兩會精神指引下,期貨市場正在書寫服務國家戰略的“大文章”,用金融創新的活水澆灌實體經濟沃土,共同繪就高質量發展時代畫卷,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注入金融動能,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壯闊征程中書寫新的時代答卷。
(來源:期貨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