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被發布者稱為“全球首款通用智能體產品”的Manus火了。從介紹來看,使用者只需要給Manus一個簡單的指令,它就能自動完成復雜的任務。隨后,該產品熱度迅速蔓延,邀請碼一度被炒至數萬元。
而隨著Manus的爆火,加密貨幣市場也出現了多款Manus同名代幣,引發外界的猜測和擔憂。有聲音直指Manus進行過度營銷與炒作,目的就是為在幣圈“割韭菜”。
就在3月7日,Manus AI的官方X賬號被平臺凍結,原因為賬號違反了平臺規則。Manus聯合創始人兼首席科學家季逸超隨即發文稱,正積極與X的支持團隊合作解決此事。初步觀察表明,此次凍結可能與第三方提及加密貨幣詐騙有關。
季逸超同時澄清,“Manus從未參與過加密貨幣項目、代幣發行或區塊鏈計劃,任何聲稱與我們有關聯的類似名稱的加密貨幣企業都是具有欺詐性的”。隨后在3月8日,Manus AI官方賬號已經復原。
然而,盡管官方極力辟謠,在加密貨幣交易平臺內,許多同名虛擬幣依舊火熱,且還有不少新幣種出現。在歐易內名稱為“ManusAI”的一款虛擬貨幣,于3月9日15時剛剛誕生,價格不到1美分,但已實現超200%的漲幅。全球幣價網站Coingecko數據顯示,多個名為“Manus”的幣種價格飆升,其中一個發行3天的代幣,24小時內交易量超百萬美元,價格漲超900%,但截至發稿一小時內又有回落。
事實上,上述同名虛擬貨幣也可被納入“meme幣”中,即以人物、動物、藝術品或其他任何東西命名的加密貨幣,并通過承諾一個有趣的社區來吸引用戶群。而瞄準科技類熱點,meme幣“蹭流量”的例子屢見不鮮。ChatGPT、DeepSeek爆火后,市場中同樣曾出現大批量的同名代幣。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meme幣看似輕松幽默有價值,但往往伴隨著不切實際的宣傳和炒作,甚至是市場操縱、非法募資等行為。“當前虛擬資產市場中存在一些不法分子或投機者利用熱門事件制造噱頭以吸引注意,這種現象在短期內可以引來大量資金和交易量,但其存在的價值往往非常脆弱,從而導致生命周期極為短暫。”中國通信工業協會區塊鏈專委會共同主席、香港區塊鏈協會榮譽主席于佳寧如是說道。
知名經濟學者盤和林直言,所謂加密貨幣的定價,很難說是客觀市場定價,也有可能是投機者的操縱。所以,幣圈“蹭熱點”的目的就是“割韭菜”,這些虛擬代幣往往大漲大跌,玩的是擊鼓傳花的游戲。
在于佳寧看來,這種同名meme幣對市場負面影響主要體現在其對市場理性判斷的侵蝕和波動性的激增。類似資產通常具有高波動性、短生命周期、匿名團隊等特點,其低門檻發行和迅速流行使得短期內大量資金涌入,形成明顯的投機泡沫。市場參與者在熱度驅動下忽略了項目的內在價值,進而導致價格脫離基本面。而價格的極端波動既擾亂了市場的正常交易秩序,也使得風險管理難度急劇上升。此外,meme幣常常缺乏明確的項目主體和固定的運營模式,這使得現有的法律和監管框架難以界定其責任歸屬。
不只是加密貨幣的發行,幣圈也愛“蹭熱點”開展各類營銷活動。據了解,在小紅書等部分社交平臺即有賬號發布推文,表面上為分享“AI熱點”“Manus最新動態”,評論區則吸引來了不少賬號貼上“加密區塊鏈交流群”鏈接。閑魚等二手交易平臺內,可以搜索到大量協助交易平臺開戶、兜售“賺錢秘籍”或是推送“躺賺的新一代加密貨幣”的賣家。不論是群內分享還是相關教程,合理性均有待考證。
“對投資者而言,要牢記虛擬資產是風險較高的投資資產,價格的漲跌幅度和速度都與傳統資產有顯著差異,背后的權益機制以及技術依托與傳統的投資資產顯著不同。”于佳寧指出,在參與虛擬資產市場之前,一定要對區塊鏈技術、分布式商業邏輯、數字金融體系進行全面、透徹地學習理解,這樣才能清晰地認知相關虛擬資產的內在價值,從本質上控制投資的風險。
(來源:北京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