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休閑經濟在我國蓬勃發展,從城市商圈到鄉村角落,各類休閑業態不斷涌現。年輕人在這股浪潮中最為活躍,無論是網紅打卡地、音樂節、藝術展,還是露營、飛盤、劇本殺等新興休閑活動,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他們不滿足于傳統休閑模式,憑借對新事物的敏銳和勇于嘗試的精神,不斷探索、創造屬于自己的休閑方式,為休閑經濟注入活力。
休閑經濟不僅是消費現象,更激發著年輕人的創造活力。如何讓休閑經濟這片沃土培育出更多年輕人的創造力之花,值得深入探究。
休閑場景是年輕人創意的 “孵化搖籃”。休閑經濟涵蓋的新興業態豐富多樣,為年輕人帶來新奇體驗,如同創意的 “靈感觸發器”。例如 “轟趴”,打破傳統聚會沉悶,集餐飲、娛樂、住宿于一體,年輕人可按喜好定制派對主題,從場地布置到活動策劃,每個環節都激發創造力。圍爐煮茶也不只是喝茶,融合了社交、文化與審美,年輕人圍坐一起,在茶葉選擇、茶具搭配、茶點準備等方面發揮創意。
休閑時光中的社交互動,是年輕人創意滋生的肥沃土壤。年輕人走出家門,在休閑場所與朋友相聚,思想碰撞悄然發生。在戶外音樂節上,不同背景的年輕人因音樂匯聚,交流音樂見解、分享人生故事,從音樂創作到文化潮流,無所不談。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米德的 “符號互動論” 指出,個體通過與他人互動理解和定義自我與世界,新觀念、想法由此產生。年輕人在休閑社交中接收不同觀點、經驗,搭建起創意 “素材庫”,孕育全新創意成果。
閑暇時光堪稱靈感的 “孕育土壤”。它讓年輕人從繁忙日常中解脫,放松身心,為創造力萌動提供空間。阿基米德在浴缸中發現浮力定律,如今年輕人面臨學業與職場高壓,通過運動、冥想、與寵物互動等休閑方式緩解壓力、養精蓄銳。此外,休閑社交打通信息渠道、拓展人脈,提升資源整合能力,實現人力資本累積。閑暇給予年輕人自由支配時間,依興趣探索新知識、新技能,挖掘自身潛能。從教育心理學看,自主學習狀態下,好奇心與求知欲被激發,思維活躍,更易催生獨特見解與創新思維。研究發現,相較于工作時間內的創新,休閑時間更易產生具有深遠影響的原創性發明。
為讓休閑經濟更好激發年輕人創造活力,多方助力必不可少。政府應發揮引領作用,加大對休閑基礎設施投入,打造創意公共休閑空間,如藝術街區、創意公園等,為年輕人提供免費或低成本創作場地。企業要洞察年輕人需求,營造寬松創新氛圍,推行彈性工作制度,允許員工在休閑時光汲取靈感,設立創意獎勵基金。社會層面要為年輕人創意營造良好氛圍,媒體加大對青年創意成果的宣傳報道,舉辦創意展覽、線上展示等活動,提升年輕人成就感與影響力,吸引更多人投身創意事業。
年輕人以創意為筆,繪就多彩休閑畫卷;休閑經濟為年輕人提供豐沃土壤,助力綻放創新光芒。休閑經濟與年輕人的創造活力相互交融、彼此成就,推動社會邁向更具活力與創意的未來。
來源:中國青年報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