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積極財政政策靠前發力,地方債發行提速、加大超長期特別國債支持力度、加強科技創新投入保障等多項政策“組合拳”快速落地,為經濟向好提供有力支撐。
加快地方債發行速度
今年以來,地方債發行明顯提速。專項債券信息網數據顯示,截至2月9日,2025年地方債已發行6976億元,其中新增專項債券發行2292億元。
專家認為,地方債發行規模加大主要受到置換債發行和專項債自審自發試點的影響,2月、3月地方債的實際發行規模可能也會超預期。
自1月13日啟動發行以來,各地已披露發行3780.56億元2025年置換債券,高于同期新增專項債券發行規模,其中2669.07億元的置換債券已完成招標。
“置換政策的實施給地方騰挪出更多支持內需的空間,地方資金鏈條進一步暢通,可以更大力度支持投資、消費、科技創新等,促進經濟平穩增長和結構調整,增強發展后勁。”財政部預算司司長王建凡說。
據悉,目前置換政策“松綁減負”的效果已逐步顯現。各地置換債務平均成本普遍降低2個百分點以上,有的地方還超過2.5個百分點,還本付息的壓力大幅減輕。有的地方優先置換即將到期的公開市場債券和“非標”、涉眾債務,區域金融環境顯著改善。
除化債之外,部分省份還發行了新增政府債券尤其是專項債券,投入到重大項目建設中,以穩投資、補短板、促消費,助推經濟平穩運行。
近期,浙江、湖北、江蘇、重慶等地對外披露了財政部提前下達的2025年地方新增債務限額。業內預計,2025年地方提前批新增債券額度或為“頂格”下達,提前下達的地方新增債券規模接近2.8萬億元。
加大超長期特別國債支持力度
今年財政部將擴大超長期特別國債規模,更大力度支持“兩重”項目,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政策。
從業內獲悉,在去年提前下達今年約1000億元項目清單的基礎上,今年1月下旬國家發展改革委已正式啟動2025年第二批“兩重”項目申報工作。
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發展司司長劉明日前透露,在大規模設備更新項目申報工作中,要將銀發旅游列車作為文旅領域的支持重點,加大超長期特別國債的資金支持力度。根據資金情況和項目進度,成熟一批、安排一批,形成滾動接續的組織實施機制和資金支持機制。
1月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印發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政策的通知,對2025年“兩新”工作進行整體部署。兩部門還第一時間下達首批810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支持地方抓緊啟動各領域以舊換新工作。商務部等部門及時出臺汽車、家電、手機、家裝消費品等領域更新換新實施細則。春節假期前,全國31個省份全面啟動消費品以舊換新,實現政策銜接和資金接續。
在“兩新”加力擴圍的帶動下,消費者參與更新換新熱情高漲。稅務總局數據顯示,春節期間全國家電、手機銷售收入同比增長166%、182%,其中電視機銷售收入同比增長227%。主要電商平臺春節期間消費品以舊換新搜索量超過4000萬次,訂單量同比增長40%以上。
“今年財政政策在擴大內需上還有更大的操作空間。”摩根大通中國經濟學家朱海斌表示,去年一些促進消費的具體政策逐漸落地,今年這些政策不僅大概率會延續,而且預計范圍會進一步擴大。
加強科技創新投入保障
今年財政政策要支持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著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全力支持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政府投資基金是創新財政資金使用方式、支持產業發展和科技創新的重要政策工具。近期,《云南省政府投資基金支持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印發,力爭5年內帶動社會資本投資規模不低于1000億元;在深圳,龍崗區引導基金充分發揮耐心資本、長期資本作用,共參投子基金30只,子基金總規模427億元,累計投資企業超1200家。
財政資金、政府投資基金、稅費優惠政策……多地通過強化資金統籌、持續增加投入、加強政策創新,正有力促進經濟向“新”力持續釋放。
比如,內蒙古自治區財政廳將落實政府科技投入剛性增長機制,自治區本級安排科技資金同比增長20%以上,同時加強對盟市財政科技投入的考核,督促盟市安排科技資金同比增長20%以上,并通過加強科研經費專戶運行管理,探索科技惠企資金直達機制,提高財政科技資金撥付效率。
杭州市發展改革委主任樓建忠介紹,今年杭州經濟政策市級財政資金將從去年的490億元增加到502億元。特別是其中15.72%的產業資金,將集中投向新質生產力,加大對通用人工智能、人形機器人等未來產業的支持。
在廣開首席產業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連平看來,今年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費規模有望超過3萬億元,涉及增值稅、所得稅、購置稅、契稅等稅費種類,將更加重視結構性減稅降費,重點支持科技研發與成果轉化、先進制造業、小微企業等領域。
來源: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