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爆出的東風和長安重組計劃,讓整個汽車業頗為震驚。一是因為此前毫無征兆,二是三大汽車央企(一汽、東風、長安)的體量和地位在汽車業無人能及,其中兩大央企實現重組絕對是歷史性事件。
對于兩大車企重組的原因,目前最為廣泛傳播的解讀是:作為軍工系統整合的副產品。但從汽車業角度來看,兩大汽車央企的重組,也有著充分的產業內驅力和全球化戰略的需求。
在2024年之前,三大央企重組還只是作為一個設想和探討方向。2024年以來,新能源汽車領域的諸多國際紛爭,尤其是2025年初特朗普上任美國總統后啟動的一系列與汽車產業有關的政策,成為此次長安與東風重組的重要原因之一。據業內最新消息,此次重組“籌備不足一月”。
特朗普在20天前就任美國總統,除了在上任演講中高呼要終結“綠色新政”,撤銷電動車強制令,通過大規模重新投產燃油車來拯救美國汽車工業外,還在上任后的一周內出臺多項直接或間接涉及汽車業的政策。特朗普“重振燃油車“的強硬姿態,讓全球汽車產業的電動化進程以及各區域市場的競合關系再添不確定性。
終結電動車發展的戰略在全球汽車業堪稱“逆流”,但也不得不承認:為回饋給其投票的汽車產業工人,以及維持美國在能源和制造業領域的優勢,特朗普欲將美國汽車業拉回以燃油車為主要發展方向的路徑上,而一旦該設想落地,全球汽車業格局都將受到影響。
奧維咨詢董事合伙人、汽車領域資深分析師張君毅表示,特朗普的意圖很明顯,那就是在電動車上“不跟了”——既然美國在電動車上沒有優勢,得不到冠軍,那也就不再為中國的領先地位做背景和造勢,不做追隨者。在質疑能源和環境危機是偽命題并不斷與國際組織脫鉤、退群的明確態度下,特朗普要為美國制定自己的能源戰略和可持續發展路徑,其首先選擇的就是和中國正在領導的電動車戰略“唱反調”。
2024年,在全球純電動汽車市場上,中國的份額達到64.5%,在2023年的基礎上再提高2.2個百分點,其中四季度的份額一度超過70%。歐洲所占份額為18%,美國僅為10.7%。
電動車是中國能源革命和信息革命的重要載體,借助電動車戰略,中國正在改變的不僅僅是由歐洲和美國主導了100多年的全球汽車業發展方向,還有在新能源、人工智能應用等戰略領域的競爭格局。因此,中國在汽車領域必須有更多能和特斯拉抗衡的頭部企業,才能在這百年不遇之大變局中贏到最后。
如今,美國在電動車上不跟了,其他市場和企業會有什么反應?業界觀點認為,美國的一系列新政策,包括能源戰略和所帶來的油價降低預期,會讓中國的新能源汽車戰略風險增大。此外,產業政策決定消費傾向。美國是全球第二大汽車市場,中國汽車業要走向全球,就不能回避對美國市場的開拓。
對此,張君毅認為,中國在接下來的汽車產業戰略上要具有底線思維,包括實施油電共進,以及提高頭部企業的發展效率,降低行業風險。
針對特朗普的一系列新政,乘聯分會秘書長崔東樹發表文章提醒,要警惕美國能源戰略的外溢。崔東樹指出,世界新能源革命目前只有中國獲得巨大成功,歐洲雖然態度堅決,但效果很差。在此情況下,特朗普新政可能帶來的貿易戰將對汽車市場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
這意味著,為應對歐洲和美國的不甘與圍堵,中國要快速鞏固和擴大新能源汽車的技術先進性和全球化布局,同時從戰略安全角度出發,在一度中斷的燃油車領域也要提升競爭力。國家層面的資源整合顯然是達成此目標的最快途徑,東風與長安擔負的正是組建國家“第一汽車戰隊”的重任。
值得一提的是,特朗普的新政快速發酵,在改變世界能源和汽車格局的同時也帶來機遇。美國對歐盟的關稅威脅,讓歐盟在電動車貿易上針對中國的態度出現緩和,汽車領域的競爭目前正呈現多方競合的局面。
對中國汽車業而言,這是一個戰略時刻。此時組建央企汽車航母,以國資實力護航,將有助于在這輪汽車業的國際交鋒中鞏固優勢,并應對未來的風險。2024年全國兩會期間,國資委曾公開表態,認為國有車企的新能源業務發展還不夠快,既不如特斯拉,也不如比亞迪,因此將對三家中央汽車企業進行新能源汽車業務的單獨考核。如今看來,通過重組、資源整合來提升央企競爭力,已成為最后的選擇。
另一方面,中國需要的是能既在新能源上領銜,同時在燃油車技術上擁有競爭力的巨頭型企業。當下在全球影響力巨大的中國汽車品牌是專注于新能源的比亞迪以及造車新勢力,但二者都有各自的發展限制,且造車新勢力靠資本市場發展,時刻面臨朝不保夕的風險。
此次兩大央企的重組涉及甚廣,意義重大,既與軍工產業板塊的央企資源整合相關,也與“發展軍民融合產業”的經濟政策導向相呼應。據來自汽車媒體的未經證實的消息,東風將主導這場重組,高層任命上也體現為東風系更具控制權。
張君毅認為,很可能的方式是成立一家新的控股公司,將東風與長安都裝入其中,這也符合兩家上市公司公告中所提到的“控股股東可能發生變化”的信息。與一汽相比,東風和長安在新能源和燃油車領域都擁有自己的品牌、技術和產業鏈布局,2024年兩家總銷量超過500萬輛,占全國汽車總銷量的六分之一,且與華為、寧德時代等頭部科技和產業鏈公司都有深度合作。因此,整個重組的復雜度和規模之大空前,最終能否誕生一家新汽車央企和重量級的新自主品牌,成為當前的一個懸念。
來源:經濟觀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