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金融數據即將出爐,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人民銀行將公布的金融數據將有一個重要變化:正式啟用新修訂的狹義貨幣(M1)統計口徑,即加入個人活期存款、非銀行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兩個“新成員”。由此,新一期金融數據備受市場期待。分析人士預計,一方面對比2024年原數據,修訂后的M1將實現增速由負轉正;另一方面,未來M1增速有望進一步回升、波動性明顯降低,能夠更好地預測經濟增長趨勢和通脹水平。
為什么要調整
2024年12月2日,人民銀行重磅宣布,決定自統計2025年1月數據起,啟用新修訂的狹義貨幣(M1)統計口徑。修訂后的M1包括流通中貨幣(M0)、單位活期存款、個人活期存款、非銀行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
對比先前,個人活期存款、非銀行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兩項被新納入了M1統計之中。這也是我國貨幣政策調控框架轉型的重要一環。
談及統計口徑修訂的原因,在日前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負責人張文紅解釋道,貨幣供應量是某一時點承擔流通和支付手段的金融工具的總和,是金融統計和分析的重要指標。一直以來,人民銀行非常重視根據經濟金融的發展和金融工具的流動性變化對貨幣供應量統計口徑進行調整。近年來,我國金融市場和金融創新迅速發展,金融工具流動性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符合M1統計定義的金融工具的范圍也發生了變化,需要考慮對M1的統計口徑進行動態優化。
具體來看,在創設M1統計的時候,當時我國還沒有個人銀行卡,更無移動支付體系,個人活期存款無法用于即時的轉賬和支付,因此當時未包含在M1的統計口徑中。隨著支付手段的快速發展,目前個人活期存款已具備了轉賬支付功能,大家無需取現便可隨時用于支付,與單位活期存款的流動性相似,應將其計入M1。
類似地,關于非銀行支付機構客戶的備付金,比如大家的微信錢包、支付寶余額等,都可以直接用于支付或交易,具有較強的流動性,也應納入M1。從國際上看,主要經濟體M1的統計口徑大都包含了個人活期性質的存款以及其他高流動性的支付工具。
2024年,人民銀行公布的每月金融統計數據顯示,M1增速出現較大回落。這其中便有個人活期存款未納入M1計算的原因。正如多名分析人士所言,此次M1統計口徑調整符合金融創新和移動支付發展趨勢,有助于更全面準確地反映當前金融環境下流動性變化。“同時將使得金融統計數據更加切合實際,也有助于校正原統計口徑下M1增速偏低而引發的對當前經濟金融形勢的誤判和過度悲觀預期。”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說道。
新口徑下貨幣供給如何變化
人民銀行同時表示,還將公布2024年1月以來修訂后的M1余額以及增長速度。那么,全新M1亮相,將有哪些主要變化?對此,張文紅曾表示,人民銀行通過對歷史數據測算后發現,修訂后的M1數據與經濟增長指標的相關性增強,穩定性也有所改善。
整體來看,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表示,若新納入兩項統計,M1的規模將顯著擴大,增速的絕對值也將有所上升,與M2的剪刀差現象亦有所緩和;隨著經濟活動的逐步恢復,M1增速有望進一步回升,且波動性將明顯降低。
據東方金誠測算,若將居民活期存款和非銀行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納入M1統計,2024年12月末M1同比將由-1.4%升至1.2%,即增速將由負轉正,實現8個月以來首次正增長。事實上,根據修訂后的數據,除1月外,2024年各月末的M1增速普遍都會有1—4個百分點的加快。
與此同時,王青指出,由于個人活期存款體量較大,增速比較穩定,特別是在春節月份能夠對沖企業發放年終獎導致的企業活期存款向居民活期存款轉移帶來的影響,M1數據的波動性會顯著下降,繼而能更好地觀察經濟運行趨勢,與經濟基本面的貼合度也會上升。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2025年新統計口徑下的M1增速可能會恢復正增長,但增速仍會處于偏低水平。對此王青解釋,背后是房地產市場景氣度有待進一步提升,居民存款向房地產企業活期存款轉移還會受到一定影響,以及經濟存在一定下行壓力,居民消費、企業經營及投資活躍度偏低,資金“活化”不足。
“當前物價水平偏低,經濟增長動能低于潛在增長水平,加之2025年外部不確定性上升,接下來需要實施有力度的宏觀政策逆周期調節,提振市場信心,增加居民消費和企業經營及投資活躍度,進而推動M1同比增速盡快回歸適度正增長。”王青建議。
(來源:北京商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