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寶寶樹集團、花房集團、拉夏貝爾等被港交所取消上市地位之后,又一家知名上市公司要退市了。日前,知名烘焙連鎖品牌克莉絲汀發布公告稱,公司于12月12日收到港交所函件,將在12月27日被撤銷上市地位。
東方財富Choice的統計顯示,今年以來被港交所出手清理而退市的公司已超過30家,這些案例對上市公司是一個警示:若不注重公司治理的規范性、財務的健康性與信息披露的真實性,就極有可能走向退市的結局,成為市場的 “反面教材”。
北京九圜青泉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投資官陳嘉禾認為,近幾年來A股市場退市的情況也在逐漸增加,一個順暢的退市機制對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烘焙第一股”
將黯然退市
克莉絲汀在日前公告中表示,已收到港交所函件,當中聲明,經審慎考慮所有事實及證據,以及公司及港交所上市科提交的全部陳述后,上市復核委員會決定維持上市委員會根據《上市規則》第 6.01A (1) 條撤銷本公司上市地位的決定。據公告,克莉絲汀的上市地位將于2024年12月27日上午9時起撤銷。此后,克莉絲汀將不會在港交所掛牌,亦不能于港交所買賣。
克莉絲汀所有證券已自2023年4月3日上午9時起在港交所暫停買賣,停牌至今超過一年半。今年10月18日晚間,克莉絲汀發布公告稱,因未能滿足所有的上市復牌指引,港交所決定取消克莉絲汀的上市地位,即對其做出除牌決定。公司當時進一步表示,根據上市規則,其有權于10月23日前要求港交所復核委員會復核除牌決定。不過,盡管心有不甘提出復核,但從最新公告來看,其退市已經成為定局。
公開資料顯示,克莉絲汀創立于1993年,是較早一批由外資投資的烘焙品牌之一,也是國內最早一批的高端西式蛋糕品牌,一度成為頂流的網紅品牌。巔峰時期,克莉絲汀曾經在全國擁有1052家門店,其中上海門店高達543家,但在兩年前門店已經全部歇業。
2012年,克莉絲汀成功登陸港交所,獲得“烘焙第一股”之稱。2012年3月9日,克莉絲汀的股價曾達到1.72港元,市值為17.1億港元。
不過,之后公司高管層多年深陷內斗,給公司帶來了一系列負面影響。
天眼風險信息顯示,公司涉及多個司法案件,包括房屋租賃合同糾紛、買賣合同糾紛、勞動合同糾紛等,此外公司還存在多個失信被執行人、限制消費令等,反映在了股價上就是公司股價加速下挫。截至停牌時,其股價僅為0.057港元,淪落為“仙股”,市值僅為6909.69萬港元。
這些知名公司
也被取消上市
在克莉絲汀之前,寶寶樹集團、花房集團、拉夏貝爾等頗有知名度的公司,也陸續在近期告別港交所。
有著“互聯網母嬰第一股”之稱的寶寶樹集團,2019年市值一度達到了135億港元,近日也不得不自12月9日起正式退市。寶寶樹集團在公告中表示,因尚未取得核數師統一看法包括核數師署名的 “獨立核數師報告” 的2022年年報,股票自2023年5月2日起暫停買賣,而停牌期間雖根據港交所復牌指引做了一系列工作,但未能在規定時限內完成所有復牌工作。
寶寶樹集團是最早專注于母嬰服務領域的互聯網公司之一。據2018年沙利文的報告,以2017年MAU計寶寶樹為中國最大、最活躍的母嬰類社區平臺,形成涵蓋廣告、電商、內容付費、早教、大健康和家庭金融等六大商業模式。在上市之前,公司就獲得明星機構的追捧,先后引入了好未來、阿里、復星為股東。
不過,寶寶樹集團的股權結構在IPO前就存在問題:其創始人王懷南家族持股22.18%,為第一大股東;復星集團旗下Startree (BVI) Limited為第二大股東,持股21.11%;阿里旗下淘寶中國持股9.90%,是第三大股東;好未來持股8.66%,為第四大股東。
隨后復星通過收購其他小股東股份等資本運作一躍成為寶寶樹的第一大股東,趕走了創始人王懷南,引發激烈內斗,加上深陷虧損泥譚,致使寶寶樹停牌直至退市。
曾在直播領域嶄露頭角的花房集團于12月16日起揮別港交所。花房集團主要從事音視頻直播娛樂及社交網絡服務,憑借花椒直播、六間房等產品,一度風光登陸港股主板。三六零(601360)集團創始人周鴻祎為花房集團第一大股東,持股38.21%,宋城演藝(300144)為第二大股東,通過GlobalBacchusLimited持股為37.06%。
但上市不久 ,花房集團就在2023年4月宣布了停牌,據悉是由于其持股25%的公司被警方調查、凍結了1.361億元。由于公司形象受損,加上市場競爭加劇、新業務成效不佳等原因,花房集團業績下滑嚴重,最終導致上市地位被取消。
清理 “僵尸股”
有利于優化市場生態
此外,祥生控股集團、上置集團、佳源國際控股、大唐集團控股、五洲國際等也因為股份長期暫停買賣、交易量長期低迷、公司現金不足以償還巨額負債、面臨多項債務違約和法律糾紛等原因而而在今年被勒令退市。
綜合來看,這些被取消上市地位的公司情況各異,但都存在一些共性問題。例如,部分公司業務停滯不前,連續多年虧損,面臨嚴重的財務困境,已無法維持正常的運營與發展;一些公司長期停牌,停牌時間遠超規定期限,且未能提供合理的復牌計劃與進展,導致投資者資金被長期鎖定,市場流動性受阻;還有些公司股權高度集中,公眾持股比例過低,不符合港交所的上市規則要求,公司治理結構存在缺陷,難以保障中小股東權益等。
對于這些“反面教材”,陳嘉禾認為,港股市場和全球市場一樣,對一些有瑕疵的公司給出一定的寬限期以后,如果沒有辦法完成達到其要求,會予以退市,包括經營業業務上有很大的問題、財務誠信上有問題,或是上市公司的股東數不足,或是大股東控股過多等。“這其實也是全球市場的一種主要操作,對于成熟市場來講,隨著退市的增加,會慢慢使投資者意識到,不能只想著炒差炒預期炒概念,而是要進行價值投資,買好的公司,買低估值的公司”。
為了避免更多公司淪為 “僵尸股”,港交所也在不斷加強上市規則的完善與監管力度。近年來,港交所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對上市條件的細化與調整,對公司持續合規要求的強化,以及對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等。例如,在新經濟企業上市方面,港交所制定了更具包容性的上市規則,同時也加強了對這些企業上市后的監管,要求其定期披露業務進展、財務狀況等重要信息,確保投資者能夠及時、準確地了解公司情況。
來源:證券時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