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年末,商業銀行在不良資產處置上按下“加速鍵”。銀行業信貸資產登記流轉中心(下稱“銀登中心”)數據顯示,今年第四季度不良貸款轉讓掛牌量明顯增多,轉讓方包括國有大行等不同類型的銀行,資產類型以個人消費及經營性貸款為主。
12月銀行上架不良資產包近40份
梳理發現,僅12月,就有包括交通銀行、浦發銀行、中信銀行、平安銀行、興業銀行、杭州銀行、大連銀行、上海銀行在內的多家銀行及其分支機構上架了近40份不良資產包。
例如12月3日,上海銀行市南分行發布的2024年第3期個人不良貸款(個人經營性貸款)轉讓公告顯示,該不良資產項目包括損失92325筆,涉及未償還本息總額逾12億元,將于12月18日以線上公開競價方式轉讓,競價報名截止時間為12月16日。該項不良貸款起拍價為8106萬元,加價幅度為10萬元。
銀登中心披露的數據顯示,今年三季度,被掛牌轉讓的不良貸款未償本息及項目數均較去年同期出現顯著增加,不良資產轉讓業務的未償付本息金額達645億元,而這一指標在去年最高的四季度為630.6億元。而作為主要的出讓方,國有行、股份行和地方商業銀行今年三季度未償付本息轉讓成交規模合計543.4億元。其中,股份制商業銀行份額最多,累計達375億元。
銀行業整體資產質量保持相對穩定
針對商業銀行不良貸款轉讓業務成交總金額顯著上升的現象,素喜智研高級研究員蘇筱芮分析認為,這是因為銀行機構不良貸款高效處置的需求有所提升;前期不良貸款轉讓試點情況較好,機構傾向此類途徑來實施處置;不良貸款轉讓試點參與機構名單仍在擴容,有更多機構加入其中。
銀行加速轉讓不良資產也是為了響應監管號召。11月底,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布《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不良資產業務管理辦法》,引導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提高不良資產收購、管理、處置能力的同時,細化了管理流程并強調了風險防控與合規經營的重要性。
11月29日,銀登中心起草的《不良資產轉讓業務主協議》已正式向市場機構征求公眾意見,該協議將對不良資產轉讓中的核心要素進行標準化定義,并對業務主要流程中的相關事項進行明確約定。
業內人士指出,盡管今年以來銀行業整體資產質量保持相對穩定,但部分銀行和個別領域仍面臨一定的資產質量壓力。預計不良資產供給將保持平穩增長態勢,特別是中小銀行、地方債務、房地產等重點領域仍處于風險釋放階段,銀行業金融機構將進一步加大不良資產的處置力度。
來源:新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