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11月以來,在多重因素的影響下,銀行理財產品的費率密集下調,吸引了大量投資者的關注。同時,隨著股市的回暖,權益類理財產品的配置價值日益顯現,促使銀行理財公司加速布局這類產品。
費率下調吸引投資者
11月,多家銀行理財公司密集宣布對旗下產品實行階段性費率優惠,涵蓋固定管理費、銷售服務費等。例如,民生理財將某款產品的固定管理費從0.3%降至0.04%,交銀理財和光大理財也分別進行了不同幅度的費率調整。
此前更有理財產品的費率下調至0。匯華理財宣布,從2024年10月22日至2025年8月6日,將“匯華理財—財富燈塔穩享封閉式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2419期”的固定管理費率由0.1%下調至0。華夏理財也對“華夏理財悅頤兩年期理財產品20號”給予階段性費率優惠,將固定管理費率下調至0,優惠期從2024年10月25日(含)起至2024年12月31日(含)
業內人士指出,銀行理財降費,主要是由于市場競爭加劇、存款利率下調及投資者對理財產品的費率敏感度提高所致。不僅能吸引客戶,也能在整體收益下行的背景下,提升產品的競爭力和客戶黏性。隨著利率的下行,現金類、固收類理財產品的收益壓力不斷增大,通過降低費率,可以一定程度上緩解投資者情緒。專家同時指出,降費措施只是階段性的,長期來看,良好的業績表現才是增加客戶忠誠度的關鍵。
權益類理財產品的崛起
隨著權益市場的逐步回暖,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布局也發生了改變。根據中國理財網的數據,截至11月初,待售的混合類和權益類理財產品已達到200只,顯示出銀行在這一領域的積極布局。銀行理財公司紛紛推出含權類理財產品,旨在利用股市上漲的機會為客戶創造更高收益,并分散投資風險。
研究人員分析認為,銀行布局權益類理財產品不僅是為了應對當前的市場環境,也是為了在長期內獲得超額回報。隨著政策的支持和市場信心的恢復,投資者的風險偏好逐漸提升,權益類理財產品的吸引力日益增強。
銀行理財需平衡收益與風險
盡管權益類理財產品的發行數量有所增加,但其市場規模仍相對較小。根據普益標準的數據,混合類產品和權益類產品的存續規模分別為5675.41億元和291.74億元,而固收+類產品的存續規模則高達16.77萬億元。銀行理財在資產配置上仍以固定收益為主。即使是“含權類”產品,銀行理財公司也更加側重安全性和穩定性,當前理財市場中,中等風險及以下風險等級的產品占比超過99%。
業內專家指出,理財更加重視含權產品布局是大勢所趨。伴隨我國資本市場改革發展不斷邁向縱深,疊加機構客戶拓展、養老金賬戶制建設等業務機會,從中長期來看,理財公司將進一步做大資產管理規模并提升權益投資占比,持續為市場帶來增量資金。
市場情緒回暖,A股市場表現強勁,含權類理財產品的配置價值顯現,吸引了更多投資者的關注。含權類理財產品面臨更大風險及不確定性,理財公司在布局權益市場時,應加強風險管理,通過創新產品、提升投研能力等舉措,穩妥拓展含權類理財產品市場。
(本文源自: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