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家窗戶貼招聘信息卻要被處罰、在自家店內玻璃邊放置廣告牌卻被告知不符“規范”要管理……近期一些地方的商戶遭遇在網絡曝光之后,引發網友熱議。人們擔心這種“處罰”“管理”破壞了地方營商環境,因小失大、得不償失。
營商環境是地方經濟發展“軟實力”的體現,是各類經營主體發展所需的“硬支撐”。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營商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著人才、資本、項目等市場要素的流向。
打造優良營商環境,關鍵在轉變政府職能、規范政府行為。營商環境建設是系統工程,是各級政府進一步深化改革、推動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具現。從重大決策到日常管理,各級政府應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以營商環境建設為牽引,加快推動政府職能轉變,立口碑、贏民心,才能為地方經濟發展注活力、添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良法是善治的前提。地方立法工作要圍繞貫徹落實黨中央大政方針和決策部署,堅持尊重和體現客觀規律,堅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著力解決實際問題。規范涉及經營主體的行政執法,更要突出體現公平執法的要求,營造公開透明的法治化營商環境,統一執法標準和程序,減少自由裁量權,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
營商環境建設事關地方經濟長遠發展,涉及方方面面,不是出臺幾個政策、引入幾個項目就代表營商環境的改變。要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原則,因地制宜、系統規劃、立足長遠,多做些基礎性工作,不能著急比拼而亂干蠻干。要以水滴石穿的韌勁,久久為功,著力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充分激發經營主體活力,提升經濟發展水平。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